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北望苍茫> 七十章. 铁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七十章. 铁模(1 / 2)

北望苍茫 无忧小轩主人 更新时间 2021-07-03

 七十章.铁模

按照既定策略,兰芳在研制钢制火炮的同时,加紧研究后膛来复线式技术,这种并没有提前量的新技术,对于兰芳技术人员来说,还有的啃。()。

1846年,意大利少校卡韦利造出了一种在炮膛内刻有两条旋转来复线,使用圆柱形炮弹后膛装填的后膛来复线式火炮,使火炮技术有了变革性的飞跃。不久,英国制炮商惠特沃斯也生产了一门后膛装填的线膛炮,不过,他是用盘旋的6角炮膛来代替旋转的来复线的。

同前装炮相比,后装炮由炮口装弹改由炮尾装弹,提高了射速;有完善的闭锁炮门和紧塞具,解决了前装炮因炮弹弹径小于火包口径所带来的火药燃气外泄的问题;炮膛内刻制了螺旋膛线,同时发射尖头柱体定装炮弹,使炮弹射出后具有稳定的弹道,提高了命中精度,增大了射程;可以在炮台包括陆战掩体和军舰服仓内装填炮弹,既方便又安全。由于后装炮具有较多的优越性,所以各国便竞相研制。

后装炮?还是线膛的?这下工业局有的忙了。

各种火**纸资料到是不缺,铁厂的制炮用料也过关了,较之锻钢炮还有些许胜出,机械设备也都具备,只是没有上佳的模范,也没有制造炮模的巧手,虽然以前西婆罗洲铸过炮,但是那时的铸造技术,很难达到现在的要求,无论射程、精度都与现在列强火炮,甚至比清军新型火炮都有很大差距。

话到此处,大家不约而同的想起一个人来——龚振麟。当初*片战争爆发以后,“素有巧思”的浙江嘉兴县县丞龚振麟,被两江总督裕谦调到宁波军营,受命赶制火炮。

“说到龚振麟,那是大大的有名,可以算是大清舰船、火炮大家。传统的铸炮工艺,都用泥模,即用水和泥,制成模具,然后范金倾铸,层层笋合。泥模必须烘得干透才行,否则外表虽干,里面湿润,一遇金属熔液,潮气自生,铸成的火炮就有蜂窝,施放时炮筒容易炸裂伤人。烘干泥模往往要一个月之久,如果碰上雨雪阴寒天气,则须两三个月。况且一具泥模只能铸造一尊火炮,随即随弃,不能再用。”林吉太说到。

“二十年前,龚先生发明铁模铸炮法,用铁模铸出的炮不但炮膛光滑,尺寸标准,加工精度比当时英国炮还要好。”

谢长庚拿起一本《铸炮铁模图说》道“对对!听说过,就是这本《铸炮铁模图说》,42年还被印发沿海各省参用。”

“没错吧。而且这铁模铸炮,制造速度快,铸炮周期短,降低了铸炮费用。铁模可多次使用,不用清洗炮膛,也不像泥模铸炮,有蜂窝,容易炸膛。”

“铁模炮诞生当年,仅在1841年9月浙东之战前夕,就已铸成120多门新型铁模炮,当时就称:浙江铸炮,益工益巧,光滑灵动,不下西洋。”

贺公子在一边想,这早于欧洲30多年的发明,就是现在,哈哈!西洋也还没采用呢。

“而且,受林则徐之托,龚先生制成重8000斤的**,并制成磨盘形枢机式炮架和炮车,分别用于安置**和车载火炮,扩大了火炮的射界,改善了火炮的机动性能。所著《铸炮铁模图说》、《枢机炮架新式图说》被魏源收录于《海国图志》中。”

“还有绝的,龚振麟亲临海边,仔细观察英军蒸汽舰船的航行情况,反复揣摩其理,试造了以人力驱动叶轮击水致船体航行的车轮船,较人力划桨迅速敏捷。1841年春,又以林大人提供的《车轮船图》为参考,经过多次试验改进,制成新的车轮船,用类似蹼轮的机械,推动轮船前进,时速达3.5海里。后有4艘装备江南水师,参加1842年6月吴淞之战。”

“真是神人!神人!”谢长庚连竖大指。

“要是咱兰芳能有此人……”

跟着林吉太话音,门外一声高喊:“各位,在下为大家带来个好消息。哈哈!郑老大为咱们请来了真神。”赶来的叶根生还没进门就接着话说。

“哦?叶局长来了。”“叶兄好,您说的是哪位?”……众人诧异。

叶根生笑而不答,自顾自一撩后衣襟,拿着架子坐下,接过工友递上的一杯茶,揭开杯盖,把茶叶浮末荡了三荡:“这郑老大可是能耐的很,愣从老家给挖来了。”

“倒是谁呀!”“嘿!您还拿上了。”“难道是……”满堂一片哗然,一个老工匠连连叨叨:“兰芳之幸呀……”。

转天,郑老大的船队到港,虽然没有能够请来老先生,但是请到了龚老先生的嫡传弟子龚兆龙,一十三位龚先生的家学弟子也随着龚兆龙来到兰芳。

刚到的第二天,就到了冶铸坊。三十几位选出的青年人,已经等在这里,所有学工都已经把《铸炮铁模图说》、《枢机炮架新式图说》记得烂熟,每位龚师弟子带三位徒弟。

西洋各式先进火炮和铸造工艺的图纸资料一应俱全,对于这些火炮操作和使用效果,都参照实战经验仔细研究,确定最后的设计方案,反复论证之后,再依次完成各部件模范设计。

欧洲火炮铸造从16世纪以来一直采用泥范整体模铸法,1713年开始在给实心火炮上钻孔,泥范整体模铸法一直延续到1770年以后。英国的铁器制造者威尔金森开发出一种改进了的给火炮钻膛的机器。随后,1794年英国机械师莫兹利发明了车床上的移动刀架,1797年制成了安放在铁底座上带有移动刀架的车床。19世纪20至30年代,英国发明了全金属车床、自动调节车床、牛头刨床等一系列工作母机,到19世纪40年代时,达到了用工作母机制造机械的领先水平。

利用车床先将火炮铸成实心圆柱金属铸件,然后用一种配用超长钻头的大型钻床钻出一个孔,接着到锤床上将这个孔逐步锤削成型,加工成火炮。此法可使炮身较模铸法更加均匀、对称、光洁,各种尺寸比例和火门的设计较合理,射击精确度高。既提高了铸炮的精度,又节省工时,坚实耐用。

*片战争前后,英军火炮铸造除了传统的泥模整体模铸法、失蜡法外,已开始大规模采用车床切削铸造法。《海国图志》对英军火炮工艺称赞云:“西人铸炮,其铁皆经百炼熔净。先用蜡制成一炮,丝毫无异,次用泥封密阴干。铸时用火烘模开孔,泄出蜡油,然后将铁灌入,四五日后,始开模取出置于荒野人迹不到处。将炮实满火药,用长心引火绳一点,各人尽远避藏迹,一经炮响腾越空中,跌落不坏以不炸裂为度,便无后患。其铸法合度,多以引门上长方形为表,或安头上或尾后,或头尾皆安,亦合度数。”

在炮膛游隙方面,欧洲因机械制,造精密度的提高,火炮所用的游隙值更减少到内径的1/42,如此,只要装填较少的火药就可达到较高的速度,且同时提高发射的准确性,再者,由于用药量的减少,管壁即使变薄亦不致于膛炸,连带也使得火炮的机动性大增。

1854年,英国人阿姆斯特朗研发出新型闭锁装置完善的后膛炮,后来还发明以利用热涨冷缩原理,层层套箍方式制成的炮身,可承受较大的膛压,加上其研发的炮闩,使后膛炮从此成为西方战事上的主流。

1879年,英国舰船“桑德尔”号的前膛炮爆炸使英国海军部确信这样的炮不安全,并开始逐渐在皇家海军中装备后膛炮。法国海军在炮尾闭锁装置中采用断纹螺栓的办法克服了后膛炮失事的可能性。炮管由铸铁改为煅铁,制造炮身套筒的煅铁由钢所代替,减少了套筒的厚度。到1881年,海军的舰炮全部由钢制造。

19世纪70年代前后,原本德国克虏伯钢厂发明的坩锅铸造大钢块,能制造大口径之钢炮的技术已经被兰芳掌握。这一独有技术为兰芳自产火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炮身的形制方面,克虏伯公司于1873年开始使用的筒紧炮身,和丝紧炮身技术也已经被兰芳试验成功,只待抢先注册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