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三国之谋伐> 第一章 婚姻价值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婚姻价值观(1 / 2)

三国之谋伐 玩蛇怪 更新时间 2021-08-19

 中平六年八月,青州。</p>

在公孙瓒的帮助下,陈氏宗族迁移至了青州。</p>

虽然也有一些不愿意走的,但老太公发话,除了少数几家死硬派,最终数百人背井离乡,远赴济南。</p>

其实从蒲阴到济南,说远也不远。总共三百多公里,穿过河间渤海就到了平原郡。</p>

如今刘备执掌青州,担任青州牧,连各地太守都受他节制,安顿一家宗族数百人没有任何问题,算是免除了这个后顾之忧。</p>

齐国临淄,青州的治所所在地。原本的刺史府已经变成了州牧府,刘备在这里一揽大权,控制了整个青州。</p>

陈暮抵达青州之后,四兄弟连日来饮酒作乐,痛饮了两天,到这一日,总算是开始正事。</p>

刘备坐在席位上,笑着说道:“三弟,朝廷的通缉令下来了,你被通缉了。”</p>

张飞大笑道:“那正好,我跟二哥四弟都被通缉过,就差大哥了。”</p>

“诶。”</p>

关羽翻了个白眼:“三弟,你会不会说话。大哥是朝廷乃一州州牧,将来是要进入中央做三公九卿之人,怎么能说被通缉呢。”</p>

张飞挠挠头,憨笑道:“酒后失言,酒后失言,我自罚三杯。”</p>

陈暮含笑道:“恐怕三哥是想喝酒了吧。”</p>

众人大笑,殿内充满欢快的气息。</p>

这次是四兄弟私下聚会,位于州牧府后院的偏厅里,几人坐得很近。</p>

刘备也饮了一口酒,放下酒杯,叹气道:“可惜如今朝政被太皇太后与那董卓把持,等天子长大亲政,也不知何年何月,我就担心太皇太后被董卓蛊惑,酿成更大的祸事呀。”</p>

“这一点大哥倒是毋庸担心,董卓此人,嚣张跋扈。一不如何进隐忍,二不如窦武恭谦。却又野心勃勃,向往大将军之职。”</p>

陈暮分析道:“但他不过是个与董太后隔了七八代的远方族人而已,哪有资格担任大将军,因此包括袁太傅等人在内,必为满朝文武所不容。届时文武百官,也会游说董太后,立董承为大将军,而非董卓。”</p>

“哦?”</p>

刘备心头一喜,笑着道:“那董卓失势,似乎不久矣。”</p>

一山岂容二虎。</p>

东汉历史上为什么只常设大将军,而很少常设骠骑将军?</p>

就是因为骠骑将军会分大将军权。</p>

如果董卓担任不了大将军,被董承当了大将军,那董卓的权力反而要被董承分走大半。</p>

所以不管是对董卓来说,还是董承来说,应该都是不能容忍的现象。</p>

“不错。”</p>

陈暮点点头:“太皇太后之所以依仗董卓,只是临时利用而已。隔了七八代的族人,不可能让他取代自己亲侄的地位。一个骠骑将军打发就行,要是董卓还不满足,想做执掌天下大权的大将军,他也不看看自己够不够格。”</p>

刘备又问道:“那依四弟之见,董卓会何时失势?”</p>

陈暮想了想道:“依我之见,最迟明年,董卓就得升任三公,权力明升暗降,届时我与大哥回归中央,辅佐天子,差不多也该是那个时候。大哥两救太皇太后,简在后心,只要当下能治理好青州,升迁无碍。”</p>

骠骑将军是万石,仅次于大将军,位比三公。三公也是万石,理论上来说,双方平级,为什么说是明升暗降?</p>

这个其实应该不用解释,简单概括就是骠骑将军有兵权,三公则只有参政权,实际权力不大。</p>

如果董卓真的想要更进一步,以外戚身份担任大将军,除非他能说服董太后。</p>

一旦董太后不同意,那政治斗争的结果,顶多就是给董卓一个三公养老而已。等权力慢慢被架空之后,一道诏令让他辞官回乡,没有第二个下场。</p>

听到陈暮的分析,刘备也觉得有道理,这世上哪有不让自己亲侄子上位,让一个隔了不知道多少代的远房侄子上位的,便点点头道:“升不升迁的其实无所谓,主要还是能够尽早回中央辅佐天子,虽然我反对废帝,但木已成舟,也只能盼望陈留王早日亲政,这样我才不负先帝所托呀。”</p>

谈起汉孝康帝,场面一阵沉默。</p>

陈暮也没有说话,刘备的目光里露出黯然落寞缅怀追忆的神情。</p>

汉孝康帝可谓他们兄弟的伯乐,如果没有先帝提拔他们,即便他们立的军功再多,不贿赂宦官的话,也难以走到今天的地步。</p>

虽然刘备对先帝的很多做法都不太同意,比如花钱买官、横征暴敛,但不可否认,根据汉朝的二重君主制,刘备就是刘宏征辟的臣子,那么他就有向刘宏效忠的义务。</p>

刘宏死了之后,那么刘备下一个效忠的,就应该是刘宏的儿子。</p>

这种观念,其实是传自春秋战国时的分封制。</p>

简单来说,刘备被刘宏亲自征辟,那么刘备就是刘宏的家臣。</p>

而刘备征辟的人,相当于刘备的家臣。</p>

并且刘宏家臣的家臣,也就是刘备征辟的人,并不是刘宏的家臣。</p>

所以刘备征辟的人,首先会效忠刘备,其次才会效忠天子,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p>

这也是为什么汉朝如此重视门生故吏的原因,因为按照这个观念,可以培养出大量的人脉关系网络。</p>

即便这些人后来没有在你手底下混,别人也得重视这层关系,未来也得效忠于你。</p>

比如韩馥,就因为是袁家故吏,被这层道德绑架,最终被袁绍拿捏到死。</p>

不过也有不讲武德,比如董卓.....身为袁家故吏,不仅不效忠袁隗,最后甚至把袁家给屠了......</p>

真正的可谓只要我没有道德,就不会被道德绑架,完全不顾及这方面的世俗观念。</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