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第四百八十七章 性恶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八十七章 性恶论(2 / 2)

而到了荀爽的下一辈,也出了一个厉害的人物,那就是“王佐之才”荀彧了,荀彧与其侄子荀攸一起为曹操效力,一为政一为谋,可谓是曹操的左膀右臂,使得荀氏一族,在曹魏的地位是举足轻重。

荀子学说与孟子学说虽然互有相悖之处,但是都是儒家里面的重要学说,荀子的“性恶论”,说人的本性乃是兽性,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这与后世科学家说的人类是高级动物可谓是不谋而合。

荀子说人的本性趋于野兽,并不是要否定人,而是说人的不足,所以才要重视后天的教化学习,这也是儒家的神圣使命。

荀子说“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成人后表现出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造成的,也就是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荀子提出只要“生礼义,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人人都可以经过学习和教育成为君子。

荀子的“性恶论”最终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而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荀子的这些观点,已经与后世的一些教育理念以及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思想颇有共通之处,而荀子可是生活在战国末期(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的人,比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1265年-1321年)可是早了差不多一千五百年,真的是先进得要命了。

而荀子除了提出著名的“性恶论”,其实他还有一套独特的天人观理论,阐述了他对于天道、人道、天命、自然等的理解。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