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第三百零三章 李易安的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零三章 李易安的诗(1 / 2)

 历代文人墨客更是多有描画项羽、乌江、垓下等事迹的诗句,其中唐代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与宋代王安石的《题乌江项王庙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最为值得回味把玩,两首诗似是互相呼应一般。

杜牧的诗是惋惜,认为项羽只要“包羞忍耻”退回江东,应可再有一番作为,也是“卷土重来”一词的出处;而王安石的诗却似是回答杜牧“未可知”一问,认为败势已成,江东一隅之地未必肯再次倾全力助项羽与刘邦一决雌雄。

不过杜牧和王安石两人都是政治家,杜牧是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官至刺史,历任黄州、池州、睦州;而王安石就不用说了,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官至宰相,宋神宗“熙宁变法”的主导者,其创设的青苗法、保甲法等被后人时常议论,即使变法最终失败,死后仍然被追赠“太傅”,后来的宋代君主更是赐谥号为“文”,所谓“生晋太傅,死谥文正”乃是文人毕生最大心愿,“文”虽没有“文正”那么至美,但也是极为难得的了。

两人都是官场之人,写项羽的诗句自然满是政治观点,都是从时势着手,但是其余的文人墨客就纯粹得多了,多是对项羽宁死不屈之志的赞颂顺便鄙视一下当年刘邦鸿门宴逃遁(乌江耻学鸿门遁,亭长无劳劝渡河。),或是对项羽最终下场的惋惜(碧草凌古庙,清尘锁秋窗。当时独宰割,猛志谁能降。鼓气雷作敌,剑光电为双。新悲徒自起,旧恨空浮江。)。

而其中,自是宋代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诗最是出名,自此之后,项羽人物形象和评价渐趋正面,在鸿门宴中不杀刘邦乃是因为兄弟义气,是豪气干云的表现,而无视了当世或近世之人,对项羽临大事而不决的妇人之仁的嘲讽。

而且也忽略了刘邦、项羽二人兄弟之情的真假,他们两人“约为兄弟”,史料中并无详尽记述结义过程,只是在《史记》中从刘邦口中说出“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之语,也就是说他们两人在楚怀王面前互相称兄道弟而已。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