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重振大明朝> 第三百一十四章 背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一十四章 背后(2 / 2)

重振大明朝 万里高歌 更新时间 2020-06-24

哪里料到新皇帝虽然任用了不少的东林人,却仍然留用了大量原属于魏忠贤的殉成员。而且提拔上来的许多东林党人很多都是像孙承宗、孙慎行这样油盐不进的,简直就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他们想要获得的回报,根本不可能从这种人上得到。

可人算不如算,启帝继位没两年,就任由魏忠贤踢开并大肆打击东林党。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们不仅没能从东林党上收到回报,反而损失惨重。好不容易启帝死了,魏忠贤也被新皇帝给打倒了,他们觉得好子该到来了。

张凤翔口中的东南那群人,自然指的就是东林党背后的那群金主们了。这些人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因为觉得在东林党人上投资是有利可图,这才纷纷出资捐助,想等东林党人完全把持朝政之后,可以反过来回馈他们。

“大人,想必不用下官多,您心里一定也很清楚。皇上此举,若是一旦成功,必将使得东南的那群人损失不。毕竟这互市看上去似乎与跟蒙古人互市无异,但实际上却是纵在朝廷的手上。自从皇上关停我东林书院,又给我东林人定了一个‘党’字之后,就已经使得他们是大为不满。若是得知此事,我等又该如何?”张凤翔声地问道。

韩爌见他这会儿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心中也是十分无奈。只得随着他,两个人向一旁的无人处走了几步。原本一直跟着张凤翔的那几个东林官员此刻也若无其事地散开,将韩爌和张凤翔两个围在中间,附近的动静全都在他们的目光范围内。旁人若是想要探得他们的言谈,那就必须得越过他们。因此,两人之间的谈话,外人根本是无从得知的。

“大人,下官还有一言想与大人密谈。此处人多嘴杂,还请借一步话。”张凤翔又看了看四周,低声向韩爌道。跟着,他做出了一个”请“的手势。

朱友建散朝后,留下他们商议互市的事时,张惟贤就大概地将安南的况给众人讲解了一番。不仅仅是韩爌,这也使得所有人都对安南那边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朱友建也是由此大致搞清楚了中南半岛的势力分布,他心中也有了更深的计较,也对于自己今后打下中南半岛有了一个初步的设想。

不过张惟贤就不一样了,他为勋贵,又久在军中,而且又是拥立启和崇祯两朝皇帝的有功之臣。所以一直以来,许多人都在积极地想办法走张惟贤的门路,那些藩属国的使节自然也不例外。故而对于安南那边的况,他确实是比一般人知道的要多。

“这个就更不必担忧了,适才于朝堂之上,我已从英国公口中大致了解了安南的近况。其国现有郑氏和阮氏两大权臣,此二人一南一北,各拥兵自重,互相征伐,都想吃掉对方,一统安南军政大权。不过二者势均力敌,暂时是谁也奈何不得谁。因此我若屯兵至边境,阮郑双方为防我大明支持对方,必不敢有异动,反而还会极尽所能,来拉拢我们。”韩爌也是现学现卖,他之前对安南那边的况也只是有个粗略的了解,未必便比朱友建知道的更多。

“可是大人,您也了,这是我大明在背后支持着莫氏。如今黎氏势大,我们并无多少余力可以去支持莫氏。若是为此再惹恼了黎氏,其再起兵吞了莫氏,扰我边境,又该如何是好?”张凤翔一脸忧心忡忡的问道。不知道的人,只怕还真的要被他这副忧国忧民的样子给蒙骗了呢。

“呵呵,稚羽你有所不知,安南虽是外邦,但其国终究已是向我大明纳地请降。属地与属国不同,于大义上安南须得全然听从我大明的。其次,如今的安南国,又被一分为二,原本向我大明臣服的莫氏已被南方的黎氏打的节节败退,只能依靠我大明的威,在高平龟缩不出,苟延残喘。若是无我大明的支持,莫氏只怕立刻就会被黎氏给完全吞了。”韩爌捻着胡须缓缓道。

“大人,皇上久居深宫,对外界的事所知甚少,未必便清楚安南与占城那边的况。如今安南虽为我大明属地,但要是算起来终究还是一个外邦,我们以近万精锐人马压至边境。下官只怕此举会激起安南反抗之心,到时安南举国同仇敌忾,我们岂不是弄巧成拙?”张凤翔试探着向韩爌问道,也引得其他几个人也都随声附和。

“若是有关出使占城,互市稻米一事,尔等就不必再言。今朝会上皇上圣心已定,此事势在必行,绝无转圜的余地,你们不用再去劳神费力了。”韩爌为内阁首辅,对朱友建的脾气也是摸得很清楚。只要是皇上决定聊事,自己肯定是改变不聊。更何况这互市的事乃是利国利民之举,他为内阁首辅,又怎么可能为了某些饶私利,而从中作梗,去破坏这件事?

“回元辅的话,适才有些比较棘手的公务需要官大人亲自去处理,故而他一下朝便急匆匆走了。我们几个在这里恭候元辅,是有些事想向大人请教。”张凤翔恭敬地道。至于刘鸿训是真的有事要处理,还是故意先借故溜走,让张凤翔等人在这里趟雷,那就真的只有刘鸿训他自己才清楚了。

“刘默承呢?怎么没见到他人?他没有来吗?”不等几个人继续话,韩爌就先朝四周看了一圈,又向几个人问道。

韩爌见几个人走过来向自己问好,脸上顿时就是一黑,他怎么可能猜不到几个人在这里等自己的意思?

今的这一幕,更是坚定了朱友建要裁撤这些只知道为自己留退路的官员们。不过现在却还不是和他们计较这些的时候,因为时机还不到呢,何况他手里也真没有这么多能够填坑的人。

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缺粮的问题给解决了,这样也就是解决了陕西的问题。只要西北不出乱子,那国内就不会出现大问题,大明就不会被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给拖垮。只要不被农民起义把大明的最后一点力量耗尽,那东北的女真人,早晚会被自己干趴下。

因此总的来,此刻朱友建的心中虽然对那些大臣们自私自利的样子感到有些恶心,甚至想把他们都踢出朝堂。但解决了缺粮的问题后,他的心还算是不错的,大明这艘老船在朱友建这个新舵手的控制下,航行的还算是平稳,没有出现要倾覆的迹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