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这个大明太凶猛> 第789章 自己人就是用来偏袒的(第二更,求订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89章 自己人就是用来偏袒的(第二更,求订阅)(1 / 2)

 人离乡贱?

其实,徐屺压根就不关心,那些人离乡后会遭遇什么,都是升斗小民而已,与他何干?

可确实有关系,佃农在出走啊!田租在下降啊!

得想办法把那些人都留下来。要不然,他们都走了,地谁种?活谁干?

他们为什么走?

“天徒,你看这几年,那些个报纸上动不动就写谁家的谁谁,在海外怎么发了达,甚至就连同游手好贤的之人,到了海外也变得勤快了,而且官府还给他们发了媳妇,你说,这官府又岂能这样蛊惑人心啊,这百姓纯朴之心,就是被那些文章给蛊惑了,以至于纷纷抛弃祖宗宗祠出走海外,这又岂是良善人家所能为?久而久之,要是任由百姓自行迁移出海,我大明恐怕再没有充兵之丁,耕种之民了!而且百姓身处夷地,必定定夷俗影响,入夷为夷,华夏礼仪不复啊!”

搁在读书人的嘴里,一开始,人家说的可不是什么“人跑了,地没人种了”,“老子亏大了,地租降了”诸如此类的话,而是一副忧国忧民,为他人着想的话语,这种话术,人家说的是冠冕堂皇,说的是义正辞严。

至于不是不关心国事,关心百姓,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天徒为何不写一篇文章,将海外的凶险写上一写?也好警醒无知小民。”

“子依贤弟,所言甚是啊!非如此不能警醒世人!”

李渔颇为感叹的说道。

“那万不能再让他们被人轻易蛊惑,远赴海外,白白赔上性命了!”

李渔就是史书上那个文学家、戏剧家,同样也是一个出版商人,甚至他之所以搬到南京去住,就是为了维护版权,打击盗版的,嗯,这绝对是理所当然。

虽然他是靠写作以及出版小说还有家养的戏班表演戏剧以及类似话剧的大唱为生,可他在金华也是家有良田千亩,佃农……跑得更早,甚至有的劣田,都没有佃农愿意承种,为不白白给官府掏田赋,甚至只能打包租给佃农,只要他们负担田赋地捐就好。

这些个地主,有的人真得感觉到痛了。

都降租!

这些大善人能不痛吗?

再不想办法,再过个几十年,有没有“充兵之丁,耕种之民”他们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到时候还真不一定能找到愿意租种田地的佃农。

毕竟,没地的先走一步,地少的把地一卖,也移到海外去的,剩下的人自家的地就够种的了,何必租地主的地?到时候怎么办?难不成地荒着?可地荒着也要交田赋啊!

乾圣皇爷的田赋,拖欠……那是要出大事的。甚至可能是会掉脑袋的。

只用了半日的功夫,李渔就把一篇文章给写了出来,文章既有几分记实,又有几文学,甚至到最后,还借被砍头的郑昆之口在那里劝说众人。“劝恁(您)只厝(家乡)那可度,番平(番邦,即南洋)千万不通行(不要去)”。

等这篇文章见报后,立即引起了轰动,不仅仅是“一眼误了卿卿性命”的遭遇,更重要的是……文章说到大家(士绅)的心里去了,他们也曾苦口婆心的劝说自家的佃农不要冒险出海,就像文章里的“郑乡绅”一样,他们纷纷拿起笔来,书写文章于报纸,既有道听途说的海外遭遇,也有对良家子弟身死海外荒林的可惜,总之一句话,就是放大海外的凶险。

一石击起千重浪,尤其是随着乡绅士林在报纸上进行大讨论时,移民潮尽管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嗅觉敏锐的官员还是立即意识到其中的风险,立即上书向奏报。

“查出来了吗?”

在宋学朱进入御书房后,放下手中的笔,朱国强反问道。

“陛下,已经查了出来,郑昆一事,确实是真有其事。”

作为大明的首辅,通常情况下,像这样的小事他根本就不需要过问,而且按道理来说,应该由抚夷司去过去,毕竟,抚夷司是专门负责海外拓殖的,那是内务府的衙门,和内阁有什么关系啊?

内务府是内廷,抚夷司从属内务府,换句话来说,海外殖民地是皇家的事务,与内阁的关系不大,当然,内阁也甩不开关系,毕竟,海外殖民地的税收,有一半是进户部的,收了银子不办事,天下没有那种事。

况且,这件事,是陛下让内阁去查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