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社会文学>明末屠夫> 第十六章 民不告,官不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六章 民不告,官不究(2 / 2)

明末屠夫 兮非可 更新时间 2019-07-09

“大当家无所不能!”

“大当家说了算,就按大当家说的办!”

“我就听大当家的!”

……

杨炯心里再次被泼了一盆冷水。好好的议事会,怎么就变成表态会了?歪楼也歪得太快了吧!

虽然大伙没提什么建议,但好歹执行的态度是端正的。接下来的日子里,就严格按照杨炯的计划组织训练。每天早饭和午饭过后,以小旗为单位组织,人员铺满了整个校场,口号声响彻了整个山顶。由于扩充太快,合格的骨干力量太少,不少小旗长都是杨炯往人堆里一扫,凭借后世的带兵经验,从中选出老实厚道人,直接就任命了的,导致组训的力量完全跟不上。

于是,杨炯只得每天晚上先组织总旗官和小旗官进行示范教学,把接下来一天要教的临时教给他们。至于效果怎么嘛,简直惨不忍睹。不过杨炯也不生气,还是继续教,抱着教会一个是一个,教会一点是一点。没办法,毕竟再速成的军官训练班,也得好几个月。后世的军校,基础任职教育就得四年到五年。

风风火火的大练兵磕磕绊绊地进行着。虽然对比上一次杨炯亲自教,这次的组训效果,算是直线下降,但胜在人多,氛围反而更好一些。人是社会性、群体性的动物。看到这么多人一起在训练,不由得生出一种豪情,就是那些小旗官,比起口令来,一个比一个高亢,直至声嘶力竭。

很多随队来的婆娘和小孩,没事也都喜欢围在校场边上观看,还指指点点的。这让大伙训练积极性更高了,没人愿意在一群婆娘和孩子面前丢面子。因为连续做错动作,或者不听号令,是要当众打棍子的,而且还是扒掉裤子开打。

一个月之后,杨炯感觉队列走得差不多了,单兵技能和协同配合也有了点模样,便开始了合练。山上的校场满足不了合练的要求,杨炯只得把队伍带到山下进行训练。

到了这个程度,主要训练的就是指挥官和队伍的整体行动能力了。杨炯让人采购了一批鼓和锣,还竖起了旗帜。代表杨炯所在的中军位置是一杆大旗,赤红的旗帜上绣着一只张牙舞爪的老虎。依然是杨西施的手艺。几个总旗也是类似的抽象风格,都是在红旗上加上相应的标志,比如长枪总旗就是一杆长枪,上面再绣上“左”“右”来区别左右两个总旗。

没有采用指挥官的姓氏这一通俗做法,这也是杨炯考虑到要尽可能消除队伍里的个人色彩。凡事尽量未雨绸缪的好。

在这个把月里,小王师徒是白天忙到黑夜,打铁房就没有消停过。好在小王师徒按照杨炯的意思,又拉了一批原来熟悉的同行临时过来帮忙,勉强按计划交付了枪头、大刀以及一部分“女人肚兜式”的护甲。至于弓箭,造箭头可以,造弓就免谈了。好在杨炯招的人大部分都是原来山里的猎户,暂时还能用自己的弓凑凑数。不过在杨炯看来,扩大和改组小王师徒的打铁房,已经迫在眉睫。对于一个有战斗力的武装集团来说,花钱是买不来真正好的武器装备,只得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杨炯打算,得再强留一批打铁匠。

两百五十多个人,五个方队,长枪如林、长盾如墙,有旌旗、有锣鼓,或进或退、或中央突破、或两翼合击,时不时还可以看到弓箭手,一声“射”令,在犀利的破空声里,四五十根箭支画出漂亮的抛物线。杨炯不由感慨,汉人真是天生的建设者,可以修路造屋和建设家园,同样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也很快。这才多少时间,队伍就有那么一点样子了。指挥官重要,但既听话又聪明的士兵更重要。而汉人文明程度高,听话聪明、有组织性已经成为了这个民族的自然禀赋。

非常凑巧,杨炯山下练兵的地方就在何家冲附近,也就是上回抢劫何举人的地方。从来没见过的稀罕事,自然不缺乏看热闹的吃瓜群众。何家冲附近的老百姓都被吸引了。先是远远观看,后来发现杨炯他们没有驱赶搭理,便渐渐靠近。有几次因为靠得太近,甚至导致杨炯将队伍转向后,都没法射箭,因为没多远便是看热闹的人群了。

杨炯不是杀人狂魔,更没想过欺负老百姓,毕竟“为人民服务”“人民子弟兵”的教诲已经刻入了血脉和灵魂。不得已,杨炯便让人拿石灰在地上画了个大圈,以示警戒。

何家父子也在看热闹的人群里。竟然出了这么一伙土匪,光明正大地进行训练,何举人认为有必要探探虚实。

作为一个有见识的读书人,何举人看的是是门道,观察得很仔细。这般土匪都比较年轻,没有一个头发胡须发白的,一溜的壮汉和后生,不是老弱病残;五个方队,有旌旗锣鼓,还有跑来跑去传令兵,队伍如臂所指,不是乌合之众;长枪和刀盾的款式大小一样,连护甲都是一样地怪模怪样,勉强也算得上衣甲鲜明了。

何举人越看越郁闷,脸色青白变幻,心里一阵肉疼:老天爷,估计这都是花我们家的钱呀!

这时,儿子发问了,“爹爹,这般蟊贼,如此这般猖狂,朗朗乾坤、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如此耀武扬!官府怎么不出来管管?”

儿子的问题,让何举人迅速从一个被伤害者,转化为一个教育者。思索了一小会,方才语气凝重地告诉儿子,“我儿,天性可以天真,但看世事想问题可不能天真哩。是知县大人,还是知府大人来管呢?拿什么来管?对付这伙蟊贼,可不是轻易的一句话啊!这里面是牵扯着不少的钱粮,还有朝廷兵马的调动,搞不好还牵扯着不少的乌纱帽哩!更何况,你看,这伙蟊贼,如此穷兵黩武,估计钱都花在队伍上了,剿下来又有什么好处?”

父亲的话,反而让儿子更是疑惑,“爹爹,那你说官府会怎么办?”

何举人从容一笑,淡定开口,神情宛若一个神棍,“民不告,官不究!等着事情闹大再说吧。好在,看这些蟊贼的做派,倒也不是穷凶极恶之徒,暂时倒不用担心。”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