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秦时小说家> 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 法道规则(求订阅、票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 法道规则(求订阅、票票)(2 / 2)

秦时小说家 偶米粉 更新时间 2021-08-15

主张王道、兵道,相对于法家的苛刻,多了一丝宽容,根据《吕氏春秋》之言。</p>

长平之战后,秦国攻灭六国并不难。</p>

难的是一天下之后如何做?</p>

吕不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就在《吕氏春秋》中,兼儒墨,合名法,行道家无为之道,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p>

缓和山东诸国对于秦国的敌视,休养生息,而后将山东诸地、诸人纳入秦国。</p>

却是王兄亲政以后,将吕不韦之策彻底废去,几乎没有留下什么东西。</p>

再行商君之法。</p>

王绾为相邦,一直以来,也是主张怀柔对待被攻灭的山东诸地,眼下,也应该有自己的东西了。</p>

“王绾!”</p>

“……武真侯既有此问,当明白相邦之意!”</p>

于王弟这个问题,秦王政眉目一挑,王绾的奏章文书近年来,早有呈送。</p>

其上所言同自己所想,略有迥异。</p>

多文信候吕不韦之策。</p>

不入商君之法。</p>

为之不喜。</p>

“哈哈哈,玄清似乎明白了。”</p>

“相对于大王所属商君之法,相邦更属意怀柔宽松之政,大王以为不妥?”</p>

周清轻轻一笑。</p>

“寡人并未觉得不妥。”</p>

“何为怀柔宽松之政?”</p>

“今大秦刚攻灭山东诸国,诸地不稳,诸国之人不稳,此刻若然宽松,诸国之人当以为秦国力弱。”</p>

“或有不测之结果!”</p>

“待诸地安稳,一切自当有变。”</p>

“武真侯以为如何?”</p>

秦王政应道。</p>

秦法之根基,身为秦国之主,如何不清楚。</p>

正是因为清楚,才不能够放松,秦国因之以成诸夏共主,那就是妙处。</p>

而且,接下来诸夏间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不合怀柔宽松,法治之下,无所谓怀柔宽松。</p>

“商君之法,通行秦国百多年,助力秦国从西陲小国,到如今成就一统天下之国。”</p>

“其法自不必说。”</p>

“相邦之意,乃是春秋以来,诸夏之地之民受战乱之苦久矣,欲求安稳,是以可以施展怀柔宽松之政。”</p>

“让诸国诸地之民得到安稳的生活。”</p>

“这两者……目的都是为大秦而立,所不同则是在于赋税、徭役、商贾、法令方面的差异!”</p>

“这两方面的差异,也就代表着秦国所要走的两个方向!”</p>

周清并未有替王兄坐下决断,整个大秦只有王兄有这个资格,别人都没有这个资格。</p>

无论是王兄所倾向于商君之法。</p>

还有相邦王绾所推崇的怀柔安稳之法。</p>

根本目的都是一样的。</p>

并不存在什么祸乱大秦之类,不然,咸阳上下早就闹腾起来了,而且这并非一件坏事。</p>

“正如此,寡人为之难以决断。”</p>

“武真侯看看这份文书。”</p>

秦王政随意的坐在一张木案后,抬手将一份纸质文书拿来,看了一眼内容。</p>

“这是……相邦对于秦国接下来的所谋所语?”</p>

周清近前一步,从王兄手上接过那封文书,有些份量,将其打开,里面的字很多。</p>

紫眸闪烁,快速一览。</p>

顷刻之后,合上文书,一切内容沉浮于心间深处。</p>

“这份是廷尉府送过来的。”</p>

没等王弟说些什么,秦王政已经准备好另外一份文书了,灭齐已经过去半个月。</p>

从秦国各大郡县、各地归来的重臣也都就位了,许多事情,也该落下最后决断了。</p>

“廷尉府!”</p>

周清颔首,将另一份文书接过来,再次细细一览。</p>

面上笑意本能浮现。</p>

有趣。</p>

有趣。</p>

当真是有趣。</p>

“大王更属意谁?”</p>

无论是相邦的文书,还是廷尉的文书,都有关于一天下的建言,甚至于都涉及到不浅的层次。</p>

起码整体的倾向很清楚。</p>

而且在某些方面也有共同之处,自然,也有不同之处。</p>

“寡人说过,将何等诸夏交予后人,我等君臣可以为功,也可以为过。”</p>

“上古三代以来,没有任何太多的参照。”</p>

“秦国接下来的路都是崭新的,崭新的道路充满危险,谁也不知道前面是什么!”</p>

“走对了,大秦绵延万代不休。”</p>

“走错了,那就是寡人之罪!”</p>

“秦国不是诸夏,诸夏不是秦国,无论如何,秦法是秦国的根本,这一点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动摇的。”</p>

秦王政从木案后起身,视线一一扫过偏殿内的这些书架。</p>

书架上的许多内容来至山东诸国,诸国所施展的东西都不同,进而导致不一样的结果。</p>

有些东西,实施之后,很快强大,却未能够持续的强大。</p>

但是有一点秦王政可以肯定,那就是秦国之法。</p>

自孝公先祖以来。</p>

历经惠文先王、武王、昭襄先王、孝文先王、庄襄先王六代先王之力,印证秦法之强大。</p>

这一点无论是谁都不能够给予抨击的。</p>

秦法必须贯通诸夏!</p>

秦法必然贯通诸夏!</p>

“法!”</p>

“代表着秩序,代表着规则,一个国家,有着完整的规则秩序,才能够绵延下去。”</p>

“这一点……玄清为之认同。”</p>

“如同天道,天道亘古,并不紊乱,方有万物生灭有序。”</p>

“只是……,秦国的法之架构,诸夏之秦国的法之架构,大王觉得是否一样?”</p>

法!</p>

一直是一个好东西。</p>

没有法,诸夏早就乱了,一个长久稳定的法治……是一个长久稳定的国家所必需。</p>

那么,问题又来了。</p>

秦国的法之架构,能否完美的融入山东诸地,是一般无二的推进,还是有所抉择的相融。</p>

“武真侯在考量寡人?”</p>

秦王政陡然转过身,看向王弟。</p>

对于这个问题,略有沉思,并未直接应下。</p>

“它们并不一样!”</p>

“所以……寡人才为之谨慎。”</p>

迎着王弟的目光,秦王政再次长长的叹息道,果然一样就简单了。</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