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彪悍农女病娇夫> 153该给她什么奖励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53该给她什么奖励好(1 / 2)

彪悍农女病娇夫 潇湘微雨 更新时间 2019-12-10

 喝过绿豆汤,莫家人让这四人休息,人家是客人,又是从来没干过活儿的公子哥儿,不好意思使唤人家。

实在是干不动了,四人坐在树下歇气。

回去是上坡不好走,莫青翰接过陈雨墨手里的车把:“陈小姐,你上车,我送你回去!”

“不用,我自己能行!”陈雨墨有些不好意思对上莫青翰的眼睛,低着头,有些害羞。

“回去是上坡,你上不去。赶紧上车,我送回去还得回来割稻子。”莫青翰把东西收好放在一边,陈雨墨腾出一点地方。

看了眼前面的上坡,还真爬不上去,陈雨墨只好乖乖爬上了三轮车,坐在车帮上。

将车子掉了个头,莫青翰坐上去走之前回头,笑着嘱咐:“坐稳了,我要出发了!”

“好!”陈雨墨双手抓紧,抬头看了一眼前方,没想到莫青翰依旧笑着看着自己。忙说了一声,“我坐好了!”

到了家门口,上车容易下车难。陈雨墨不知道要如何下来,跳下来,太高跑摔跤出丑。走下来,腿没那么长。

只感觉一个天旋地转,人已经平稳的站在了地上。陈雨墨瞬间红了脸,这,这这,刚才是他把自己抱下来的。

他的胳膊可真有劲儿,胸膛也很结实。

呸,胡思乱想什么呢!

“陈小姐,刚才唐突了。不过我就是看你没办法下来,一时思虑不周就把你抱下来了,绝没有亵渎之心。”将人抱下来之后,才发现不妥,莫青翰赶紧道歉。

“没没没事儿,我进去了,你赶紧去地里吧!”陈雨墨抱着桶跑去了厨房。

莫青翰摸摸脑袋:“她应该,没生气吧?”

今年天公作美,秋收的这几天天气一直晴好。收割完,稻子也全部晒干,可以直接装袋放进粮仓里。

每家每户都仔细称了自己的稻谷,算下来,每亩地增产一石,有的甚至还有超过一点的。

莫鸿礼统计下每一家的收成,明日县令大人和府郡大人来,好呈报上去。

京城,金銮殿

昨日青城郡送来两口袋新出的稻谷,此刻就放在大殿上。

海公公拿了一块布铺在地上,一个侍卫上前,将两口袋稻谷全数倒在上面。

等侍卫退下,轩辕沅陵走过来,抓起一把稻谷,用嘴吹了吹上面的稻草,将稻谷在手里搓了搓,把稻壳搓掉露出里面白白的米粒。

看了许久,才招呼几个大臣上前来:“你们都过来看看,这个稻子怎么样!”

几个大臣上前,抓了一把,仔细看了看。

秦萧束很快看出道道来了,又抓了一把看过后,蹲在地上慢慢扒拉稻谷:“皇上,臣发现这些稻谷颗粒饱满,瘪的没多少,基本看不见。”

“早就听说青城郡的阳谷县全县在用新的水稻种植方法,这些稻谷确定是从地里打出来没筛选过的?”镇北候蹲在秦萧束的身边,抓了把稻谷搓了搓,他手劲儿大,搓两把米粒就出来了。

“晟王殿下在哪里,谁敢弄虚作假。他刘志强可没这么大的胆子!”兵部尚书路铮然,自从有了冶铁的方子,出来的兵器锋利无比。如今边关的城墙用上水泥更加坚不可摧,再就是先前送来的机械弩射程远,精准攻击力强。

那忠义侯府胆大包天,竟然敢从晟王殿下那里窃取图纸,殃及一府性命。从忠义侯府抄来的几个矿山正好用作自找机械弩。

等秋收秋种后,去晟王那里取了冬被冬衣和肉类,又给兵部和户部解决了燃眉之急。

瞄了眼旁边的护国公,最近很低调啊。

“这是五峡镇莫家沟一户人家割了一亩地的水稻,晒干后送过来的。这里两麻袋,一袋一百五十六斤(公斤),两袋三百多斤。也就是三石,一亩地的产量。”轩辕沅陵算了算,“韩一楠那丫头说今年能增产一石,真的就做到了。不仅粮食增产,他们在稻田里养鸭鹅,养鱼虾又是一笔收入。”

“一亩水田放三十只鸭子,除去鸭苗和后期喂粮食的钱,再加上卖一批鸭蛋钱。你们算算,一亩地养的鸭子能挣多少钱?”轩辕沅陵问在场的大人。

大人们开始掰开手指算,算了半天还是户部的早一步算出来。一亩地养鸭,能挣回来三四百文钱。有个四五亩也能挣个一两半银子,节省一点够一家五口人一年的嚼用。

“皇上,微臣想,明年其他郡县也采用这种种植方法,再加上水田养殖。这么一算,咱们大秦百姓都能富裕起来了。”一个文官出来,请奏。

“水稻种植方法明年肯定按照这个方法种,已经实验成功。阳固县令陈向明详细的记载了种植过程,整理成册后在旭日印刷厂印刷后会分发到个个府郡县衙。”轩辕沅陵坐回龙椅上,“不过,大秦都在水田里养东西,养出来卖到何处?可不是处处都有五峡镇那么多作坊人口可以消耗。那不得砸手里,赔钱?”

“是啊,不是每个地方都像五峡镇。东西养出来卖不出去,那就是亏钱啊!”

“对对对!”

下面的官员小声议论。

“皇上,臣觉得还是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跟风。”户部尚书站出来,发表了个人的意见。

其他官员也附和,户部尚书说得对。

因地制宜,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坐在龙椅上的轩辕沅陵,半边倚在龙椅手柄上,手轻轻抚摸下巴上的胡子:“因地制宜,怎么个制法?”

下面鸦雀无声!

要是每个地方都能出现一个韩一楠,何愁不能因地制宜。

此刻正在盥洗室洗脸的韩一楠打了几个响亮的喷嚏:“哎呀,谁这么惦记我。”

“你这是受了凉!”轩辕玉晟拿着一件外衫走进来,给她披上,“早起天凉,注意保暖!”

“谢谢!”前世今生自己都没怎么生病,来到这里还是第一次打喷嚏。韩一楠给轩辕玉晟倒了热水洗漱,“三舅家只剩一亩地不用我们帮忙,大舅和爹今天开始犁地,咱们也帮不上。要不,咱俩去舂米吧,昨天听外公说想吃新米,我也想尝尝。”

“行,吃过咱们就去。”

早前就说过,收过新稻谷后,最先做的事就是舂米煮米饭,不炒菜。

不仅莫家沟的人家舂新米,其他村子同样有这样的想法。

还剩一小块地没有收割,莫博文和梁氏被留在家里休息。吃过早饭,把筛干净的两袋谷子扛上三轮车,老两口准备去村里排队舂米。

刚巧,韩一楠骑着三轮车,后面坐着轩辕玉晟,脚下放着两袋子稻谷。

“外公外婆,你们也去舂米?”韩一楠停下车,等莫博文两口子。轩辕玉晟也赶紧和老两口打招呼,如今都跟着韩一楠喊人了。

莫博文蹬上三轮:“别等了,赶紧去,一会儿人多了,上午就轮不上了。”

结果到哪儿一看排着好长的队伍,好在有几个舂米的窝窝。看着别人舂出来的米颗粒大饱满,晶莹剔透。老两口等着越心焦,恨不能马上轮到自己,也能看看自家的米怎么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