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金童玉女演义> 第七十五章 晚霞映金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五章 晚霞映金顶(1 / 2)

金童玉女演义 海上明月生 更新时间 2019-11-12

 天英一行回到益州,见了王知府,说起青城三霸之事,一个个咬牙切齿,恨之入骨。现在有了周良的口供,天英再给马进才大人写了一封书信,详细地说明了情况,信中免不了褒扬王知府几句,王知府连连感谢。王知府立即派人带上书信和供状,骑上快马,日夜兼程,直奔京城而去。

第二天,天英他们告别了王知府,去峨眉山游览。金屏小姐哭哭啼啼,要随他们一块去峨眉山,这一次王知府没有依她,于是金屏只好跟她喜欢的天英哥哥洒泪而别,跟大家招手依依惜别了……

过了一个多月,皇上的圣旨下来了:青城三霸就地正法,三霸的父亲撤职查办,王知府官升两级,到京城供职。王知府有了这样的官运,自然感激天英;金屏小姐更在心中暗暗为天英哥哥祝福,希望在京城能够再见到自己心上的人……这是后话,表过不提。

益州距峨眉山400里路程,他们骑马足足走了三天,在山下的驿站里住了下来。驿站的粉白墙上,李白的《峨眉山月歌》醒目地扑入眼帘: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看墙的颜色,已经有点暗淡陈旧;可看字体的走势,依然那样龙飞凤舞,豪放不羁。天英饶有兴趣地问道:这墙上的字,真的是李白写的吗?

驿站的人说:果真是李白写的。开元13年,李白登上峨眉山游览,在驿站墙上写下这首诗后,就乘船出蜀而去,算来已经二十多年了。墙壁已很陈旧,但在几次修缮房屋、粉刷墙壁的时候,我们不忍心毁坏它,便保留下来了。

驿站接待他们的是一位年届五旬的老者,天英便尊称他为大叔:大叔,驿站经常接待各方人士,他们对这首诗是如何分析的?

还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评论最多的是说,这首诗一连用了五个地名,用得大胆而新奇,不但没有把诗句写死,反而随着地点的不断变化,跌宕起伏,情随景移,一气呵成。

天英说:人家的分析,还是点明了这首诗的精妙之处。

筱莲眉毛一扬,笑意盎然:天英哥,你的诗才不错,那么你说,这句“思君不见下渝州”的“君”指的是什么呀?

这是双关哇。既是峨眉山上的月亮,又是李白的蜀中亲友。

我看不然,既然写的是峨眉山月,当然在离开峨眉山的时候,要思念峨眉山的月亮啦,怎么一下子扯到了蜀中亲友呢?

月亮无情人有情,月亮的感情也是诗人赋予它的,诗人在离开他生活多年的蜀地时,也是借着月亮寄托他思念亲友的一片深情啊。

天豪笑笑:三姐,我看你是明知故问。

我真的是有疑而问啊!

那么你听听李白在《静夜思》中是怎样写的: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可见李白望着明月,思念的还是故乡,还是故乡的亲友,既然是思念月亮,为什么不写成“低头思月亮”呢?哈哈……

哈哈哈哈……屋内荡漾着一片欢乐的笑声。

筱莲的脸庞笑成了一朵牡丹:四弟真是小孩子的见识。那首诗“思君不见下渝州”,是看不见峨眉山的月亮,才思念月亮的。这首诗是“举头望明月”的,怎么又能低头思月亮呢?天豪,香莲就在你的面前站着,你会这样写吗?——举头望香莲,低头思香莲。

香莲抱住筱莲:姐姐,你们辩论,怎么拉出我来了。

天豪笑道:会呀,怎么不会呢?三哥也会这样写的:举头望筱莲,低头思三妹。哈哈,呵呵……

哈哈,呵呵,……众人又笑成了一片……

天英说:好了,我们商量商量明天游览峨眉山的事儿。请大叔给我们介绍一下峨眉山的风光。

老者看看这群活泼可爱的男孩女孩,也就娓娓动听地讲起了峨眉山的风光特色:自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归来,峨眉山就成了佛教圣地,成了普贤菩萨的道场。人们来峨眉山游览,主要是为了参佛拜神,可你们既然来了,不领略一下峨眉山的五个特色风光,也是个遗憾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