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查,中国的天文学起源很早,三代之上已有记载。WenXueMi。com据《帝王世纪》载《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是原始人对天体无意识的也是最直观的观察。中国人有目的的观察天象始于伏羲氏,《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时代人类还处于幼年时期,日出日入,月圆月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燕去雁归,草木荣枯,冰封解冻,渔汛花期,都给人以直观的感受。伏羲氏仰俯所看无非是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草木昆虫,水中的鱼虾鼋鱉。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有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其中一片上绘有简单的星座,大河村遗址大约在五千年,与伏羲氏所处年大略相当。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铜器铭文及先秦古籍《尚书》、《国语》、《左传》、《诗经》也都有古人对天体星相的观察记载,且多以星象来纪时。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也有星有好风的观察记载。“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指出发生火灾有时,天时早燥,则火易燃,风起之日,以月之躔度,行近箕、壁、翼、轸星,则必会起大风。作为军事家领兵行军打仗,不可不观察天文气象,以掌握天气变化。
周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对于星空的观察比夏商时期更为广泛细致,他们不仅多认识了不少新星,比如“牵牛”、“织女”、“箕”、“毕”、“斗”、“定”等,而且还懂得许多天文知识,有时甚至将天象和人事结合,以起到警戒作用。
据查《诗经》里记载星象最多的一首诗是《小雅·大东》,其中写到:“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栖之揭。”这首诗的作者可能是位精通星象的文人,认识那么多的星象,而且对众多星象的描绘又是那样的生动形象,以星喻人刻画惟妙惟肖。在这三章诗中集中提到七种星:织女星、牵牛星、启明、长庚、箕星、北斗星、毕星。诗人列举了天上的众多星宿,而且还把它们和人事联系在一起,说它们都是有名无实,借以讽刺西周统治者占据高位而不体恤臣民。古人认为天上的星和地上的人都是对照的,尤其二十八星宿中的毕、箕、斗三宿因星象特殊,更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比如诗人描写毕宿是“有捄天毕,载施之行”,意思是毕星似长柄网,斜挂在天空没用场。诗写箕星形状虽然像簸箕,但“不可以簸扬”。因为箕宿四星,联成梯形,很像簸谷皮的簸箕。斗宿六星,联结起来,像古代舀酒的斗形,但也是徒有其形,并不能用来“挹酒浆”。这里不仅写出了箕星形状,斗星所居的位置,而且写出了与人事的关联。可见古人对星象的观察是很仔细的,而且对星象运行的规律也有比较深刻地认识。
在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那就是《甘石星经》。可借它在宋代以后失传了,现在收入《汉魏丛书》中的今本《甘石星经》并非甘德、石申亲自撰成,而是后人的伪托。今天只能从唐代的天文学书籍《开元占经》里见到它的一些片断摘录。甘德,又称甘公,战国时期的齐国(一说是楚国或鲁国)人;石申,又称石申夫或石申父,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他们都是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天文学家。甘德写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写有《天文》八卷,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称《甘石星经》。这些片断摘录表明,甘德和石申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了五大行星出没的规律;他们还记录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方位。后人将甘德和石申测定的恒星记录称为《甘石星表》,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比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测编的欧洲第一个恒星表大约早二百年,后世许多天文学家在测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时,都要用到《甘石星经》中的数据,因此,《甘石星经》在我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唐以前的目录典籍例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都没有《甘石星经》,《甘石星经》之名,最先见于宋代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他把甘公、石申撰的《星经》称为《甘石星经》。他在《郡斋读书志?天文类》中说:“《甘石星经》一卷,汉,甘公、石申撰。以日、月、五星、三垣、二十八舍,恒星图象次舍,有占诀,以候休咎。”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照抄了《郡斋读书志》的话,使《甘石星经》之名传播渐广。其中:
五星为:金、木、水、火、土
三垣为:上垣之太微垣、中垣之紫微垣及下垣之天市垣。
二十八舍又称二十八星,这“二十八宿”又按四方分为四组,即苍龙(东)、白虎(西)、朱雀(南)、玄武(北)。它们分别为: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
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
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
到了汉武帝时代,司马迁著《史记》专列《天官书》,记载古人对天文星相观察结果的同时,以天上星宿对照人间官宦,运用星相解说人
类自身的生死和祸福和对应关系。例如“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後句四星,末大星正妃,馀三星後宫之属也。环之匡卫十二星,籓臣。皆曰紫宫……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在斗魁中,贵人之牢。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名曰三能。三能色齐,君臣和;不齐,为乖戾。辅星明近,辅臣亲彊……当居不居,居之又左右摇,未当去去之,与他星会,其国凶。所居久,国有德厚。其角动,乍小乍大,若色数变,人主有忧……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於天,俯则法类於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可以看出《天官书》虽最早将天空星象分为五区(五官)九十一星官,在当时是对星名记载最多的,尤其是测出五大行星顺行、逆行、守留的规律,昭示着人类对天体的认识已达到极高水平,但毕竟附会有很多人事,仍带有很重的迷信色彩。
星相学虽然带有一点迷信色彩的嵌入,但是这并不能贬低它的价值。特别是在江湖武林中,一些高深的功夫往往是离不开星相学的框架,其中最为突出的有:诸星神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岁星(木星)、镇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此外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众星君、太微垣众星君、天市垣众星君等。还有宋朝的全真派,据传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则根据星相学中‘北斗七星’,则创出有名的‘北斗七星阵’。这不能不说它们或多或少来源于古老的星相学中。可见星相学对后人的影响力是多么的强大。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