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帝国风云> 第六百二十九章 反睦成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二十九章 反睦成仇(2 / 2)

帝国风云 闪烁 更新时间 2019-11-09

结果就是,这两个国家的军队所使用的武器装备,大多来自中国,少数为英国殖民当局的遗留物。

更重要的是,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向交战双方都提供了武器弹药。

正是如此,第一次印巴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在双方都无法击败对方的情况下,最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达成了停火协议。

此后,印巴双方都开始扩军,而且都在竭力从中国争取援助。

显然,对中国陆军来说,这是处理过剩军事物资的有效办法之一。

根据后来公布的数据,在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五年之间,中国向印度与巴基斯坦提供了数千辆坦克、上千架作战飞机与数千门火炮,此外还提供了大量的弹药,且大部分都为无偿援助。

说白了,就是印巴双方拿中国的武器去打仗。

必须承认,在南亚的动荡局势中,张文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要知道,正是在他担任参谋长会议主席期间,中国开始向南亚大规模输出军火,而这么做,主要也是为了替陆军减轻负担。

在印巴尝到甜头之后,中国当局开始大规模援助世界各地的民族dú lì运动。

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六年间,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尼泊尔、不丹、锡金、老挝、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南非等国先后宣布dú lì,联合国增加了近三十个成员国。

在这些国家争取dú lì的斗争中,中国提供的武器装备起到了决定xìng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一次民族dú lì运动,也成为了中德对峙的导火索。

原因很简单,中国一直在支持世界各地的民族dú lì运动,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在压制民族dú lì运动。主要就是,中国是一个没有海外殖民地的国家,而且中国的发展也不以海外殖民地为基础。相反,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大战爆发前,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殖民地宗主国,拥有的殖民地仅次于英国,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战后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依靠海外殖民地提供的资源与市场。

事实上,在第一次民族dú lì运动中,德属殖民地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虽然当时没有一块德属殖民地宣布dú lì,但是为了维持在殖民地的统治地位,德意志第二帝国耗费了大量资源。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由此开始敌视中国。

这就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公民眼里,正是中国在鼓动民族dú lì运动,并且想以此取代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并且通过策划德属殖民地dú lì,来争取得到这些新兴国家的支持。此外,通过民族dú lì运动,中国还在力图建立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压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生存空间。

总而言之,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绝大部分公民都把中国当成了民族dú lì运动的幕后推手。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说法并没错。

民族dú lì运动,确实增强了中国的影响力,而且绝大部分获得dú lì地位的新兴国家都格外重视与中国的关系,把中国当成了主要的结盟对象。更重要的是,这确实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构成了威胁。

一九五七年,发生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这就是,中国前总统刘伯恩在雅温得参加喀麦隆建国典礼的时候,发表了一篇极为重要的讲话,宣称德意志第二帝国是旧势力的典型代表,是全世界各个民族争取dú lì自主的最大障碍,更是mín zhǔ与zì yóu的天敌;在殖民统治的屏障后面,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在与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意愿背道而驰。

中国在喀麦隆的dú lì运动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刘伯恩的这番讲话,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这就是,中德全面对抗的时代。

要知道,喀麦隆是德属殖民地,而且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非洲最重要的殖民地,象征着德意志第二帝国在非洲的统治地位。

更要命的是,刘伯恩的讲话无疑是火上浇油。

此事发生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立即召回了驻华大使,并且驱逐了中国大使。

虽然在此之后,在意大利的撮合下,中德关系有所缓和,恢复了正常外交,但是中德全面对抗已经不可避免。

对中国陆军来说,这也许是天大的好事。

要知道,中德反睦成仇,意味着中国需要保持一支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较量。

也许,中德间不会爆发直接战争,但是对抗需要由军队做支撑。

说白了,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就无法获得国际社会的主导权,也就不可能在其他领域的对抗中取得优势。

这样一来,中国陆军就不需要大规模裁军了。(未完待续)RQ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