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帝国风云> 第六百二十六章 厚积薄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二十六章 厚积薄发(2 / 2)

帝国风云 闪烁 更新时间 2019-11-09

这就是,如果把这种导弹部署在高加索地区,刚好能够打到中国的极西部地区。

可以说,为了获得战略打击能力,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弹道导弹上花了大量的资源。

也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领域取得了短暂的优势。

一九六二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率先发shè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枚运载火箭,把一枚质量为二十七公斤、安装了一部短波电台的人造卫星送入近地轨道,也由此拉开了太空时代。仅仅六年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又开创了一个第一,即发shè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把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领域的优势,极大的刺激了中国。

一九六三年,中国也发shè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当然,这是应急之作。这枚卫星的质量仅有八点六公斤,只安装了一部小型电台,持续工作时间不到八个小时,而且需要用专门的功率放大器才能收到其发出的信号。载人航天方面,中国只比德意志第二帝国晚了半年,即在一九六六年底,也把第一名宇航员送上了太空。

在此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优势就不再明显了。

比如,在一九六八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始营建第一座空间站,而中国的第一座空间站在一九七零年就投入了使用,比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第一座空间站早了三个月,中国也首次在太空竞赛中超越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太空竞赛的大逆转发生在一九七二年。

这一年,中国在进行了三次试验xìng质的登月宇航行动之后,终于迈出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步,即把宇航员送上月球。虽然根据后来解密的资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登月行动安排在一九七三年,但是在中国宇航员成功登月后,德意志第二帝国放弃了登月计划,改为登陆火星。可惜的是,直到三十年之后,也就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的技术实力也不足以把宇航员送上火星。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在核时代开始的年代里,只有中国海军对弹道导弹技术感兴趣,并且在该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

甚至可以说,中国能在运载火箭领域赶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中国海军功不可没。

这就是,中国海军在弹道导弹领域的巨大投入,为开发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只是,中国海军并不是中国航天工程的主要成员。

原因就是,中国海军需要的是能够装到潜艇上的弹道导弹,而不是用来向太空发shè卫星与宇宙飞船的运载火箭。

虽然这两种运载工具有很大的共通xìng,弹道导弹稍加改造就能成为运载火箭,而运载火箭只需要改变末端飞行轨迹就能成为弹道导弹,但是两者又有极为明显的区别,弹道导弹是武器,而运载火箭是工具。

对中国海军来说,两者最大的区别在动力系统上。

这就是,运载火箭大多采用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而海军在深入研究之后发现,要把弹道导弹装到潜艇上,并且具备水下发shè能力,最好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而不是推比更大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

当然,中国海军也投资研制过使用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潜shè弹道导弹,并且装备到了几艘潜艇上。只是,这只是临时应急措施,主要解决海军有无战略投送能力的问题,随后就把全部研究资源用在了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上,并且由此拉开了长达数十年,分成了数代的潜shè弹道导弹的研制史。

正是如此,世界上的第一艘战略导弹潜艇与第一艘战略核潜艇都在中国诞生。

一九五二年,中国海军将“双髻鲨”号大型远洋潜艇改造成了世界上第一艘弹道导弹潜艇。主要就是,在潜艇指挥台围壳后面安装了两具用来储备弹道导弹的发shè筒,只有当潜艇在海面上的时候才能发shè。

当然,这只是一艘试验xìng质的潜艇,主要就是验证能否把弹道导弹装到潜艇上,以及能否从潜艇上正常发shè。

随后的几年间,中国海军用“双髻鲨”号进行了数十次导弹发shè试验。

此后,中国海军还专门建造了一艘弹道导弹潜艇,把发shè筒的位置由指挥台围壳转移到了耐压壳体内,而且数量增加到四具。

只是,这些都不是中国海军理想中的战略打击平台。

前期的积累,都是为了最后的大爆发。(未完待续)RQ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