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帝国风云> 第四百九十章 飞蛾扑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九十章 飞蛾扑火(2 / 2)

帝国风云 闪烁 更新时间 2019-11-09

结果就是美军轰炸机群飞经科隆港的时候并没有遭受多少损失只有十多架轰炸机被打了下来。

只是接下来的战斗就没有这么轻松了。

还没飞到运河空美军轰炸机群就遭遇了更加猛烈的防空炮火而这些炮弹就是从十多公里外的战舰打来的。

海军岸防部队没有多少大口径高shè炮战舰就不一样了。

要知道中国海军中任何一艘排水量超过一千五百吨的战舰都有大口径高shè炮而且大型战舰有十多门。更重要的是这些大口径高shè炮大多在防空雷达的指引下作战炮击准确xìng非常高。

最重要的还是这些高shè炮使用的都是近炸炮弹。

实战早已证明近炸炮弹对机群的威胁非常大对战术飞机也具有一定的效果而拦截轰炸机就更加理想了。

别忘了轰炸机都很笨拙根本谈不灵活。

在火控雷达的指挥下大口径高shè炮在向十多公里外的敌机开火时能把误差缩小到五十米以内而近炸炮弹能在离目标二十米内的地方引爆。从概率讲一次向一个目标发shè六枚一百二十毫米近炸炮弹就肯定有一枚在敌机附近引爆而重创或者击落一架重型轰炸机最多只需要三枚炮弹。也就是说一次只需要向一架轰炸机发shè十八枚炮弹而两门一百二十毫米高shè炮能在十五秒钟内打出十八枚炮弹。也就是说在理论一座双联装一百二十毫米高shè炮能够在一分钟内拦截四架敌机。

当然这只是理论计算结果。

实战中往往是两座双联装炮塔联动同时攻击一个目标准确的说是一片区域内的所有轰炸机而开火时间在半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半分钟内两座炮塔向一片区域内发shè七十多枚炮弹然后转向下一片区域。

在对付大机群的时候这么打要比单独拦截一架低级的效率高得多。

当时第33舰队、也就是随后的第63舰队的防空战舰全部在前方总共有六艘防空巡洋舰与四艘轻巡洋舰此外还有六艘驱逐舰也在舰队航母之前进入运河因此也在这个时候加入了防空作战。只是这些驱逐舰没有雷达所以只能用光学瞄准设备来指挥高shè炮作战战斗效率不如巡洋舰。

只是十艘巡洋舰特别是六艘防空巡洋舰就足够让美军付出惨重的代价了。

要知道重型轰炸机不是战术飞机不但十分笨重而且必须集群行动用数量来解决投弹命中率不高的问题。说得简单一点只有当足够多的轰炸机同时投下炸弹才能确保击中目标。如果让重型轰炸机单独投弹其轰炸效果将很不理想几十枚炸弹发挥的作用甚至不如俯冲轰炸机投下的一枚炸弹。

结果就是美军轰炸机群必须保持好编队至少在投弹之前必须编队飞行。

这套轰炸战术美军在欧洲战场就掌握了即在轰炸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时候美军轰炸机就主要采用密集编队。

问题是这里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

更重要的是由防空战舰支撑的防空火力网要比由防空部队的密集得多。

要知道一艘防空巡洋舰至少有十六门一百二十毫米高shè炮而且在美军轰炸机投弹之前还能动用八十毫米高shè炮与四十毫米高shè炮。即便美军轰炸机从一边进入防空战舰也能动用半数以的高shè炮进行拦截。与之相比在相同面积的地方防空部队能够部署的高shè炮就非常有限了。

当然真正的关键还是防空战舰有完善的火控指挥系统。

在火控雷达的指挥下大口径高shè炮对十五公里外的敌机进行拦截的效率并不比对付五公里内的敌机差。

在这道由钢铁弹雨组成的火网美军轰炸机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根据第33舰队的官兵回忆当时几乎每秒钟都有美军的轰炸机被击中起火有的在空中爆炸解体有的燃烧着直坠而下有的则艰难的转向撤退还的得则在俯冲之后迫降到附近的丛林里面。

最终只有大约六十架美军轰炸机到达运河空。

只是这些轰炸机对付的不是正在通过船闸的舰队航母而是把炸弹投向了已经在驶往科隆港的护航战舰。

显然美军飞行员已经没有勇气继续坚持下去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军轰炸机继续前行还会遭遇更加密集的防空炮火到时候防空战舰另外一侧的高shè炮将开始怒吼。

对美军飞行员来说赶紧投掉炸弹转向返航才是最佳选择。

只是这批美军轰炸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在返航途中这批美军轰炸机遭到了战斗机的疯狂拦截最终只有不到二十架轰炸机逃走且没有一架完好无损。

只是运河里的中国战舰也并非毫发无损。(本站..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