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任务了,又是悄无声息的出现,前面好像是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几张旧渔网搭在屋前,微风中传来淡淡咸味.
这次又是一个人出现,难道是任务淘汰的人太多,补充不上,开始流行单人任务了?任务信息解答了他的疑惑。
“任务场景:戚继光抗倭;任务要求:斩杀倭寇首领‘毛海峰’;任务完成获得基础功德奖励1万点,并取得组队资格,任务失败无惩罚。(杀死普通倭寇获得功德1点,杀死倭寇小头目(下忍)获得功德10点,杀死倭寇大头目(中忍)获得功德100点,杀死倭寇副首领(上忍)获得功德1000点,杀死倭寇首领(神官)获得功德2000点。)”
其实这次的单人任务就是队长试炼任务。人多好办事,那些圣人为什么立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各个都是人多势众,可见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在洪荒时代就流行了。一个好汉三个帮,封神前圣人里三清为什么那么牛,还不是老哥三有事时共进退,群殴无敌。个人英雄主义要不得,作为进入圣殿的先驱,已经顺利凝结出武丹的王超,自然就有了获取队长试炼的资格。
倭寇啊,王超心里恨恨的想着,没想到连天道都帮我,这次要是不把你们杀绝,我的王字就倒过来写(王↓↑王),看来真是气糊涂了。
倭寇一般指13世纪到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经被归于海盗之类。日本古称倭奴国,故中国古代史籍将这些日本海寇以及后来与之勾结的内陆中国人,统称为倭寇。
元末时天下大乱,就有一些日本武士来到中国沿海地区活动,明初时倭患便以出露端倪。不过由于那时中国的国力较为强盛,太祖皇帝朱元璋对外的态度也比较强硬,明庭曾数次向日本派出使节质问当时的日本政府,“足利良怀”当时还是承认了错误的,但是由于日本内乱,无法彻底解决海寇问题。
永乐初年,“室町幕府”也曾几次向明朝进贡和帮助剿灭海寇。直到嘉靖年间,明朝国内阶级矛盾被不断激化,国力衰退,朝廷奸臣当道,而日本国内也战乱不断,明朝的海患才达到了顶点。
当时倭寇动辄数万人,在中国沿海不断的攻城掠地,烧杀抢掠。其中最大的一股却是中国人王直领导的。
王直,《明史》亦做汪直,是徽州府人,前期是有名的大商人。由于明朝实行的是海禁政策,当时海上走私活动非常猖獗,一些大的走私商如徐海、陈思盼等在外国商人的支持下,拥有很强的海上作战能力,他们不仅走私,而且经常抢劫其他人的商船,从事海盗行为。王直选择了帮助政府剿除某些海盗性质的海商,以换取当地官员的好感和支持,从而达到政府同意开市交易的目的。
但最终换来的结果却是朝廷的围剿,侥幸逃脱的王直在日本训练军队学习日本刀法,并把日本武士作为作战的主要力量之一,开始了对明王朝的报复。
《明史》中记载:“汪直勾诸倭大举入寇,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破昌国卫。四月犯太仓,破上海县,掠江阴,攻乍浦。八月劫金山卫,犯崇明及常熟、嘉定。三十三年正月自太仓掠苏州,攻松江,复趋江北,薄通、泰。四月陷嘉善,破崇明,复薄苏州,入崇德县。六月由吴江掠嘉兴,还屯柘林。纵横来往,若入无人之境,忬亦不能有所为。”
由此可见“倭寇”声势之浩大,对沿海百姓祸害之惨重。直到嘉靖三十五年(1556)二月,胡宗宪出任浙江总督,对王直实行怀柔政策。经过一系列的离间和威压之后,利用他消灭了另一股海盗势力徐海,并消耗了王直大量的有生力量,倭患才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