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玄幻魔法>大唐之绝版马官> 第1144章 温泉议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44章 温泉议政(2 / 2)

大唐之绝版马官 东风暗刻 更新时间 2019-06-25

高峻说,吐蕃大首领松赞——也就是他的义兄——同时迎娶了大唐的文成公主、和泥婆罗的赤尊公主。

按理说,以泥婆罗一位小国的公主,一定不敢与文成公主争宠。

尚书令说,上一次他与三夫人樊莺去逻些城时,文成公主始终是松赞身边唯一的女主,根本看不到那个赤尊公主的影子。

但长安可从此时拭目以待,比如令江夏王留意公主的家信——当然这样的家信也不大可能写得多么明确,但总有蛛丝马迹可寻。

高峻说,以公主以往的幸福生活,估计不大可能言及别的女子。如果在文成公主今后的家书中不幸出现了“赤尊公主”的字样,那便可以断定,松赞对长安的心态有了变动。

皇帝对太子道,“即刻宣李道宗来温泉宫见朕。”

李治马上去吩咐叫人。

很快,江夏郡王李道宗赶到温泉宫来见驾,皇帝问,“道宗,文成公主往日可有信到?”

李道宗说,每年的上元节、重阳节都各有一封信到。

皇帝问,“她可曾在信中提到过逻些城其他的女人没有?比如松赞另外的夫人之类。”

李道宗说没有,“从来都没提到过这样的女人,小女托陛下的洪福,在逻些城很得松赞尊重,在信中能够看得出的。”

皇帝道,“你再复信时,不必特意问此事。但她再有信,若提到什么赤尊公主,便速来告诉朕。”

李道宗不明所以,连连允喏。

鹞国公说,“无论如何,王玄策都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希望陛下不会因微臣的胡言乱语,而影响到对王大人的赏赐。”

皇帝点头道,“这是自然,但听你这么一说,朕倒想再多听一听,你总该还有话的。”

鹞国公笑道,“陛下动问,微臣又怎敢有保留。”

他说,“其实,戒日国的这些俘获,王玄策拿得越多,越会让松赞心生抵惧,细想我们此战只是出了两个人,加上获救的全部使臣,也过不去三十人,那么这上万的俘虏、马匹,在入境前一定是由借兵协助押送的。”

“此举会让他们作何感想?大唐以修好的目的前去,修好不成便虏财而归,那么松赞要如何再看大唐的修好之意呢?”

所有人都暗吸一口凉气,包括皇帝在内。

这可真是有些小家子气了!

阿罗那顺虽然囚禁了大唐三十人的使臣,但原因未明。是他受到了什么人的蛊惑、挑拨、威胁,还是有另外不得已的苦衷?还是只做做样子给某些人看?

再说,王玄策和他的副使,偏偏就逃了出来。

但有了仓促的这一战,什么也无从知道了。

在王玄策出逃、搬兵、讨战的日子里,这些被阿罗那顺囚禁的人,竟然毫发无损,并没有遭到戒日王的迁怒和伤害。那么,这里的细节,还真说不清楚了。

尚书令说,王玄策正该只取少量财物,将之全部赏赐给吐蕃及泥婆罗双方,以作他们出兵的酬资——也不能多赏,只在恰如其分。

而王玄策只须押解着阿罗那顺回国议罪。那么王大人便不只是一员悍将,而可称得上是一位经纬之才了。

皇帝深思良久,没有说话,颜色上竟然现出一丝丝的悔意,谁都不知道他想到了什么。然后自满了一盏对高峻道,“鹞国公,你陪朕这一杯!”

太子、赵国公、以及后至的江夏王只能看着。

他们都知道,别小看这一杯酒,你得看是谁请你喝,里面的学问很大,用意很深啊。

太子道,“陛下,王玄策不日即可抵京,我们对吐蕃和泥婆罗方面,不知要不要有所表示。”

皇帝叹了口气,沉吟了一下才说道,“不必,难道我大唐凭两人破一国,是多么了不得的大事?连对吐蕃国的嘉勉也免了!”

尚书令道,“陛下,微臣恳请,对王玄策此次出使中的某些欠虑之处不要深究,再怎么说此人也是很难得的。另外,对王大人的奖赏传到吐蕃去,也有暴露长安的用意之虞!”

他建议,对王玄策要暗升、暗赏,但表面不能声张、不要祝捷,也不要给各蕃国下发传事国书。

皇帝道,此事便由鹞国公与太子研商着处置,朕不操这心了。

临离开温泉宫时,皇帝忽然提到了高审行。

他对鹞国公说道,“朕听说,尚书令有意让中庶子出任国子博士?这样岂不屈才了!”

他拍板道,“这样吧,中庶子就不必干了,让高大人去……去鸿胪寺出任正卿。由国公的老子出面接待外方的使臣,这总是他们的脸面。”

高峻心头一热,分明是皇帝已然看出,高审行在朝堂上晃悠、东一下西一下的,对自己掣肘了。

鸿胪寺只是具体的事务衙门,业务单一,而且要受各尚书部、中书省的同时管辖和节制。

而鸿胪寺正卿是从三品,高审行品阶未变,但身份却不再有以前那般指手划脚的便利了,地位比中庶子降了不止一等。

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么一变动,高审行便由东宫官员的序列中脱离出来,不再拥有与宫外官员名义上的并行地位。

还处在了各部尚书的管辖之下,纯粹是办事的下属。

细想高审行虽有不满,但任命出自于皇帝,他也无法发作。

皇帝认为,高峻一力往上推举郭待诏,那此人一定有出色的个人能力,只是高峻的步伐有点过快了,这于两个年轻人来说都是不利的。

他放话说,要征询郭孝恪的意见、却迟迟不行动,无形中也就使郭待诏成为兵部尚书一职的、仅有的待选之人,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万一郭孝恪知道了这件事,皇帝不知他会不会理解,但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