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盛世中华> 四百六十五章 ‘赤字’刺激出的银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四百六十五章 ‘赤字’刺激出的银行!(2 / 2)

盛世中华 汉风雄烈 更新时间 2019-10-28

这些年他直接或是间接地从洋人那里得到过不少关乎银行的消息,同时对西方社会的财政运营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就如同梁纲下意识的认为钱庄、银号不如银行一样,汪大可也认为钱庄、银号不如银行,只是这一决定他是经过认真反复的探究之后才做出的。

西方社会的商业运营较之中国更为兴盛,汪大可如此认为。兴旺、发达的商业决定了西方银行更早一步的发展。而中国历代重农抑商的政策则是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

无论是钱庄还是银号,在职能上比之西方银行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可以说西方的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钱庄+银号的统一。

中华帝国未来的国策是什么,汪大可十分清楚明了。重农不抑商,未来的中华帝国,商人的势力和地位会越来越高。

李家这些年在朝外跳上跳下,大大长了商家的士气,但落在汪大可眼中,那都是因为一个绳子在牵着他们呢而牵着那根绳子的手,则就是坐在皇宫里的这位帝国至高至尊者。

梁纲手下有两本奏折,除了现在掂在他手中的那一本外,另一本就是财政部计算出的此次全军大换装所耗费的大致钱财数额。奏折上附加的还有财政部今年做出的亏空预算,在一千万元到一千五百万元之间。

这是一笔不大的数额,合成白银还不到八百万两。汪大可成立银行之后,就准备第一批发行两千万块银元的国债券,五厘的利。

中央银行成立以后,并不准备发行纸币。眼下时候纸币的防伪手段非常劣质,之前银票就常有造假。以至于一些银号取银子,除了银号开出的银票外,还需要有对的上号的信物才可以取到手。

中华帝国几年的内战下来,金融业不说是遭受了灭顶性的打击,也绝大多数是元气大伤。许多商家被抢被劫,局势重新安定下以后,陪个倾家荡产。并且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有官商背景的,后台就已经倒霉了,银号、钱庄本身就更惨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说的就是这个理

之前几年,国内商业、金融都一直处于恢复期,现在前者已经走上了高速发达的通天大道了,后者却还在步履维艰。

汪大可要办银行,也是看准了这一点。趁着国内的商贾巨头还都没有投资钱庄、银号业,财政部先把银行搞出来,抢占市场

今后,极有可能这银行也能变成财政部手下一个下金蛋的老母鸡

汪大可早早就知道‘银行;这个停留在梁纲纸面的计划,但却并不了解,这个停留在纸面上的计划,不是他给财政部留下的自留地,而是要如后世的央行一样独立出去的。

今后财政部是财政部,中央银行是中央银行。撑死了等日后银行多了再成立一个银监局。

“那就开吧。”梁纲心思翻转了几番,最终定下了注意。

中华帝国朝廷眼下在民间的信誉极好。虽然老百姓甚至是许多商人和官员都不了解什么是银行,但是国债肯定有人买的。

发行国债靠的就是国家的信誉,所以中华帝国的国债券不是大明朝后期的宝钞,市场不成问题。而‘银行’,只需要一些时间,它终能走进人们的心中的。

中央银行的诞生还可以由此带动民间金融业的发展。那些个中小型区域性钱庄、银号大型的都完蛋了,面对威胁肯定会飞快的自我进化。他们的资本不足以开设银行,因为已经下了决定的梁纲,准备把私人银行开设的本金定在五百元银元,也就是过去的二百五十万两白银。

其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各地各家钱庄、银号的加速融合和联合。因为中国一直是官本位社会,朝廷倡导的‘银行’,民间的钱庄、银号是不会也不敢全力以赴的抵抗的。

他们只会摇身一变把自己也融入进去,尤其是现在中华帝国刚开国不久,朝廷威仪镇压四方

各地私人银行的发展,那就是中国金融业的繁荣。各类证券、贷款等会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市面上,如此在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证券交易所也就不可避免又顺利成长的出现了。

梁纲对金融业不甚了解,但他的计划却十分确切的触及到了证券交易所。不过这也是他对中国金融业最后一步的‘计划发展’了,因为再往后就不是他可以控制得了,也不是他可以指定的了。

那需要市场来主导和引导、催化,也需要真正的金融人才的加入。梁纲这么一个鸡毛蒜皮都知道很少的人,触及不到那个层次。

梁纲也不担心私人银行的迅速发展是否会触及到中央银行的发展,因为中央银行是一个政fǔ部门更甚一个银行。而且对于广大的老百姓而言,眼下这个时空,这个时代,他们更愿意把钱封进罐子里埋到自家的后院去。

交给“土地公”保管总比交给“奸商”保管要可靠得多。而有受到利息吸引的人,也绝大多数会认为‘国家’比‘个人’可靠。

这一认知,知道后世梁纲未穿越时都还有极广阔的生存空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