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定不肯投降的原因其实很容易理解。
他是夷人。
夷人造反,在汉代,基本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如果只是协同造反的夷人,那么汉人为了表达自己的宽宏大量,大概是会赦免罪行,但对于夷人头领,肯定是不会放过的。
同样是死,那倒不如再拼一把。
所以高定是宁死不降的。
可这会儿张溪是有些犹豫的。
平定南中其实不难,但治理南中,却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
历史上诸葛亮平定南中,不留军队,用夷人治理夷人的方式管理南中,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诸葛亮自己都说了,刚刚杀完了人家的父亲兄弟,回头再留下来治理地方,人家能心怀感激的接受才怪呢。
而且以益州之地的兵力条件,最大的敌人肯定是曹魏,诸葛亮没有那么多的兵力留下来看住南中这个地方。
所以最后诸葛亮决定,不留兵卒,也不用益州流官,除了郡守是自己人外,其他的地方,都是让夷人自治。
这确实是最省事儿的南中治理办法但张溪的目的,可跟诸葛亮不太一样啊。
张溪是打算好好的开发南中的。
南中开发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瘴气和疫病,但这些东西,虽然张溪没办法完全克服,但有了《伤寒杂病论》的指导,张溪觉得汉人兵卒在南中,也不是活不下去。
再加上南中有着足够多的铜矿,铁矿,金矿,银矿,盐矿这些东西太过于诱人了,实在不能轻易放弃。
所以,对张溪来说,开发南中,他最缺少的,其实是人力。
而整个刘备集团,最缺少的,也是人力。
张溪不可能说服刘备集团,迁移益州的人口来充实南中,加大对南中的开发力度,因此,这些本地夷人们,张溪是不想放过的。
但对夷人,张溪有点吃不准,到底该用什么态度来面对他们。
怀柔的策略,还是高压的策略。
怀荣的策略见效慢,虽然大规模反叛不会有,但小规模的闹事肯定会出现,至少需要个十几二十年之后,才能真正看到效果。
而高压的策略虽然见效快,但不得南中人心,搞不好一旦有个外界因素变化,南中又会大规模反叛,到时候镇压起来又得费事。
这就导致了张溪在是否歼灭高定的问题上,有些犹豫。
张溪拿不定主意,而马谡,倒是看出了张溪的犹豫。
这位新任庲降都督,一直以来都是相当沉着稳定的,用兵虽然谨慎,但绝无大错,现在的进展也很顺利。
眼看着就要平定一部叛军了,怎么这位现在反而给人感觉心神不定了?!
马谡犹豫了一下,觉得还是去问问好了。
“都督,如今高定就在眼前,旦夕可灭.不知都督是否还有其他疑虑?!”马谡小心的,向张溪提问。
经过前几次建言被张溪“教导”后,现在马谡也变得小心谨慎的多,不敢随便出言建议,而是认真的询问张溪,想看看是不是还有自己想不到的地方。
张溪看看马谡这位虽然在军事上的实操水平很拉胯,但好歹历史上也是当过越巂郡太守的,应该对南中的局势,有一定的思考吧?!
张溪就把自己的想法,跟马谡说了。
马谡略微的思考了一下,就对张溪说道,“都督思虑深远,谡不及也.只是,如今之势,高定却万不可留。”
说完,马谡开始跟张溪分析,说必须杀高定的理由。
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理由,高定已经造反了。
造反不杀,绝对是说不过去的,也会给夷人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汉人不敢拿夷人怎么样。
再者,高定造反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杀官造反,对越巂郡内的汉人百姓也没有放过,这说明,高定本身对汉人充满了仇视,这样的人要收服他的心,让他乖乖听话,实在是太难了。
所以,高定是必须要死的,不存在任何收降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