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是平生以来孩子第一次给自己夹菜啊……原来,幸福的感觉就如此的简单;原来,亲情的温暖就在这不经意的一举之间。</p>
回想回想自己走过的历程,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p>
人总是有得有失的,鱼和熊掌很难兼而得之,你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就肯定会在别的地方失去点什么。</p>
比如说——家庭。</p>
是的,追求至高理想的道路总要比满足一时的温饱来的更加曲折,更加赋有牺牲精神。但你真的可以完全舍弃为人的本能,去追求纯粹的精神世界么?</p>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p>
这道理杜婉玲其实也懂,别看当年为了自己的事业,不惜捆绑着何亦安。别看为了工作上的“便捷”,就将自己的亲生骨肉寄托在他人家里。</p>
她能不心疼?她能不焦灼?</p>
可奈何,这就是她的得与失。</p>
杜婉玲很多次寄希望于何伟国,希望他能体谅自己对于事业的那种急切渴望。可在这个问题上,何伟国和她总像是磁铁的同极,只有相斥没有相吸。</p>
你可以说何伟国思想是偏激的、狭隘的、大男子主义的。</p>
可杜婉玲自己难道就没有一丝的执拗偏激,没有一丝的恣意任性吗?</p>
家是一个世界,是一个理解包容、相扶相持的太极,是一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体,更是一个需要精心呵护、仔细培育的卵细胞,缺一不可,少一则溃。</p>
也许是后来明悟了,杜婉玲的内心才产生了一丝后悔。</p>
工作的时候,她与何伟国身处异地、聚少离多,夫妻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同样是努力奋斗,但其本质却是天差地别。</p>
或许杜婉玲追求的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而何伟国则是拼命追逐着高官显赫的地位。价值观上的差异,让二人后来即便重归一地工作,哪怕是同处一室也无法引起共鸣。</p>
眼瞅着父子间的亲情慢慢淡漠下去,她内心的忧虑可想而知。</p>
多少次,杜婉玲督促着何伟国去团场看看儿子,可何伟国就是有着诸多借口,怎么都不愿再踏入团场。</p>
是不愿见儿子吗?当然不是!</p>
杜婉玲算是看明白了,何伟国的官是越做越大了,可心里的偏执也更加强烈了。不光是纠结于当年接生那点破事,说倒底,他不就是看不上程家这个混杂着泥腥气息的普通家庭么。</p>
每每劝说何伟国,可换回来的却是他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总觉得自己所作所为才是最正确的,殊不知这将导致未来一场难以转圜的家庭危机。</p>
凄风苦雨的十年过去了,何伟国却变得变本加厉起来。</p>
真是令人费解!</p>
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里,杜婉玲不知道在何伟国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对程家的不屑与蔑视到达了一个顶峰,以至于十年之隔后,也不愿踏足这个家。</p>
这值当吗?</p>
搞得家不像家,夫妻不像夫妻,父子不像父子。长此以往,对外和睦的一切假象又能撑得了多久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