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神皇纪元> 第三百三十二章 能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三十二章 能臣(1 / 2)

神皇纪元 夜尽长安 更新时间 11个月前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但是,都没有谁敢站出来说什么反对意见。武元衡和皇帝的关系,人人皆知。谁也不知道,武元衡现在所说的这些,是否就是皇帝本身的意思。

萧云鹤早就料到,如果武元衡说出这些话,肯定会引起许多人的震憾。他也是准备充分,就从手边拿出了典籍翻看,说道:“按大齐律,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爵,受永业田一百顷递降至五顷;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可是就在朕削王以前,一个亲王所占的永业田,多达四五百顷。在座的诸位,也应该有许多人大大的超过了这个标准吧?”

皇帝这话一说,顿时有许多人身上一颤,就流出了冷汗来。陆贽一咬牙站出来说道:“回陛下!建中三年,太上皇赐微臣永业田二十顷;加上微臣当年进升三品时所受的田产,已多达五十余顷,严重超过了律法所规定的标准。微臣知罪,愿意将这些田产全部拿出来,奉回国家所有。”

李晟也说道:“微臣有八十顷,也愿意全部拿出来……”马燧道:“微臣有一百二十余顷……”

紧接着,大臣们三三两两的,都站了出来报上了自己所有的田产,并表示都愿意将田产献给国家接受重组。

萧云鹤笑了一笑,说道:“朕的大臣们,都是为国为民着想的好官儿啊!难得你们有这样的觉悟,真是国之幸事。这么说来,武元衡所说的土地重组划分的办法,倒是可行了?”

“不,微臣仍有疑义。”陆贽说道,“大齐的朝廷有陛下振臂一呼,自然是应者云聚尽皆响应了。可是到了地方,那些豪绅贵族们,会响应吗?土地,可都是他们的*啊!尤其是在江淮、东南、河北等等那些朝廷没有太多控制力的地方。”“问得好。”萧云鹤说道,“这一次的一系列革新,朕只打算先在关内一带试行。试行得法成功了,再逐渐向山南、西川等地推行。一步步来不着急,朕是不会好高骛远的。在两到三年的时间以后,我们不妨再回头看一看这一次革新的成果。如果良好,就可以作为今后大齐立国治国的标准了。那些所谓的----朝廷没有控制力的地方,朕,也迟早会让它们接受这些革新的。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积累经验。当然,首先我们先要具备的是----勇气!”

“勇气……”陆贽都愣住了。皇帝所说的这些事情,要办起来所需要的勇气可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他说道:“陛下。不知道现在所谈论的,是不是陛下之前所说的那第三件事情?”

“是的。”萧云鹤点头,肯定的说道,“由处理这一次关内削王的遗留问题,开始一场让大齐脱胎换骨的大革新。你不认为,眼下正是一个最好的楔机吗?大齐不能再按照现在固有的路子走下去,不然崩溃和灭亡是迟早的事情。由土地问题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让大齐不堪重负病入膏肓。如果我们不革新,不变法,那就是坐等灭亡。”

“可是,土地革新所面临的困难,是异常巨大的!”陆贽说道,“光从国都来讲。我们这些朝堂大员也就罢了,那是肯定强力支持陛下支持这些变法的。可是……那些仕族门阀,他们愿意吗?仕族门阀,是帝业和皇权的根基。伤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他们还会拥护陛下么?王朝的根基松地,那将是莫大的危机。”

“说得好。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历代的大齐国君都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却又不敢于推行革新的根本原因。”萧云鹤说道,“可是陆贽,你说一说,眼下国都最大的仕族门阀,是哪几家?”

陆贽惶然一怔,喃喃说道:“郭家和……吴家!”

“很好。”萧云鹤十分自信的微微一笑,说道,“那么你再说一说,朕如何开口让他们帮助朕推行这些变法与革新,他们会有不答应的理由么?”

“没有……”陆贽再一次惶然的摇头。心中想道:朱雀门的血案,让国都的仕族门阀十去**。剩下的以郭家与吴家为尊。吴仲孺是当朝国丈,就是让他将全部家当交给皇帝女婿那也是没有问题的。郭家地人,历来忠于朝廷行事低调稳妥。但凡朝廷有任何差谴一向都是慨然应允的。再加上郭、郭暖这些郭家的当家人,跟皇帝的关系也是异常的稳固,郭之子现在就在皇帝身边当御林军将军……皇帝的这一步棋,走得可真是深远、高明啊!从一开始,他就有目的地和国都仕族豪门处理好了关系。一场大屠杀后,国都以郭、吴二家为尊。只要他们点头同意了皇帝地要求,还有谁家敢说个不字?既然在国都这个最为复杂、盘根错节的地方都能拿下。关内其他地方哪里还有推行不下来的道理?再加上就在不久前的削王措施实行下来……皇家的人都乖乖地束手就犯了,又还有哪个不知死的仕族门阀敢跟朝廷对着干?皇帝,果然有着非常人的胆魄和城府!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已经事先埋好了伏笔----这一场变法,很有可能会成功!

萧云鹤看着陆贽。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来,呵呵地说道:“怎么样,陆贽。你还有什么别的不同意见么?”

“没有。一路看”陆贽果断的摇头,说道,“微臣以为。这一次以土地为基础地革新与变法,很有成功的可能性。微臣愿意誓死追随陛下,维护这一场让大齐重新振兴的革新与变法!”

所有的大臣们都一起站出来。齐齐拜倒:“臣等誓死追随陛下!”

“众爱卿平身!”萧云鹤非常的高兴,大声说道,“有卿等相助,大事可成。武元衡,在土地与兵制进行革新的同时,官制也是可以同时进行一些改革了。你手中不是已经有了一套重组吏治、奖罚监督的法子吗?不妨也在现在说出来,大家都参谋参谋,提些意见。”

“是。陛下。”武元衡拿出了一份厚厚的折子,不急不徐地说道,“陛下登基之前,已然在朝廷上恢复了三省六部合议参政的制度。该制度从唐初时历行,一直都收效极佳。只是在天宝年以后。三省六部的制度名存实亡。权利也集中在了少数大臣甚至是宦官的手中。其实微臣的吏治革新,也谈不上是什么真正地革新。就是恢复之前我大齐的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朝廷之上。三省六部,人员精简。陛下之前已经废除检校官与员外官,这些拿薪不办事地冗官,现在微臣将他们进一步精简,具体是这样的……”武元衡将三省六部的官员人数,一一道出。就是现有的官员,也裁去了近三分之一。

“被裁去的朝廷官员,可以发放一年的薪俸,让他们停职候用回家营生。一但国家再有有人之时,这些人将是首选。”武元衡说道,“地方上的官员任免,变动较大。微臣建议,除国都、洛阳、太原、河南、成都五地之外,其他地方皆不设府。军镇长官,也改为行军道大总管,仿唐初制度。刺史执政,都督管兵。文武职官责任鲜明,互相辅助、互相钳制。”

众人又是一骇,心中暗道:要废除节度使吗?!

萧云鹤看了众人一眼,自然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徐徐说道:“武元衡,就以东都洛阳为例,你给朕说说,这官制该怎么改?”

“是,陛下。”武元衡说道,“东都,数十年来一直是由东都留后掌管军政大权。其实,东都这个地方,也是户口百万,治民治军同样的重要。要想找一个文武同时兼备的人来执掌东都,谈何容易?因此,就有了之前有勇无谋的韩全义这种人充任东都留后。而且军政大权集于一身,此人后来还参预了谋反。微臣的建议就是,设立洛州刺史与洛州都督。刺史管辖东都治下五州十七县的民生政务,都督专心练兵驻防,不问政事。刺史与都督之间,都不能私调兵马行事。都督所执的兵马节符,必须要加上刺史堪发的文书,才能调动兵马。当然,有陛下圣旨或是兵部的文书下达,刺史与都督都必须严格执行钧令。这样一来,兵部的职能也才可能真正的发挥作用。陛下,对地方的军队也就有了实际的掌控和操作权。这样。地方军镇想要拥兵自重尾大不悼,也就难了。”

“好!”李晟和马燧这两个大元帅,同时拍手叫好。马燧激动地说道:“陛下,倘若这样的制度真的能够推行,那废除节度使制度,指日可待。微臣也是当过节度使的人,深知为什么那么多人迷恋节度使一职。节度使。掌管地方所有军政大权甚至是生杀予夺之权,父子传承,俨然是个小王国。对于朝廷,根本就是阳奉阴违没有放在眼里。微臣建议,武大人所说的这个吏制改革。可以先在东都、并州太原、朔方节度、泾原节度、凤翔节度这些地方试行。东都与太原,都是陪都,朝廷的控制能力比较强。朔方、泾原、凤翔,这都是边防的重要军镇,以军队为主。而且这些方地节度使。都是陛下亲信的大将,想要推行也不难。如果吏制改革在这些地方推行的效果非凡,就可以再往南面推行。从山南到蜀地。可一一效仿而行。”

李晟也是拱手一拜:“微臣非常赞成马相公的这个提议!陛下,兵制改革之后,很有必要继之以吏制改革来稳固兵制改革后的成果。只有真正恢复朝廷对地方军镇地控制权,兵制的改革才有意义。否则,那些节度使再任用自己的权力去自行征收赋税、招收兵勇,那兵制改革就是坛花一现,扬汤止沸。因此,微臣对武大人的这一套吏制改革办法。百倍推崇。”

萧云鹤微微笑了一笑,对陆贽和薛存诚说道:“朕的两个谏议大夫,可都还没有说话。”

薛存诚和武元衡是挚交好友,二人之间恐怕早就是谈论这些事情不下百次了,这时候自然没有任何地疑义。陆贽想了一想。说道:“陛下,微臣对这些措施本身。也没有什么意见。只不过……前些日子,原朔方度使李怀光因谋反被废,他的养子石演芬现在接手了朔方节度使一职。微臣有些担心,他会不会强力的*这一措施?”

“不会。”萧云鹤说得十分肯定,“石演芬曾在朕地身边跟过一两年的时间,朕对他非常的了解。石演芬与李怀光还有些不同。他虽然是李怀光的养子,可是性格禀性却是十分的忠直而且诚实。当年李怀光要跟着朱谋叛的时候,石演芬就苦口婆心的劝李怀光不要那样做,还因此险些被李怀光杀掉。这一次李怀光的事情败露后,朕第一时间给朔方写了信,将事情告之石演芬。石演芬马上痛哭流涕地将自己绑了起来,要进京请罪。要不是他身边的将军们苦苦相劝,他恐怕都一死以谢罪了。后来朕连发了三道谕旨,才劝住了他,让他好好坐守朔方,不要有别的什么念头。现在朕任命他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授冠军大将军二品衔,他应该不会有任何意见。”

“如此甚好。微臣,也就没有任何疑义了。”陆贽退了下去。

李晟想了一想,站出来说道:“陛下,微臣曾是泾原节度使,现在是犬子李作为节度留守在理事。犬子年幼,恐不堪重任。微臣想自请卸去泾原节度使一职,并让犬子回到国都来。”

“哦?”萧云鹤惊了一惊,说道,“朕原本打算,让李朔当泾州大都督的。良器想让他回京吗?”

李晟有些为难的说道:“犬子毕竟年幼,本就不胜任节度使一职。现在面临兵制与吏制地各项革新,肯定会手忙脚乱难以应付。微臣担心他无力应付,误了陛下大事。再者,犬子的生母,近日病重……”

“原来是这样!”萧云鹤说道,“既然如此,朕就将李调回国都先尽孝道再说。泾州那里,朕派高固前去。你们以为如何?”

“高固地确是合适的人选。”李晟等人都表示赞成。

“至于凤翔那边,朕打算还是将楚彦再派过去。”萧云鹤说道,“西线那边,需要一个大元帅坐镇。朕找算加封楚彦为河西道行军大总管,改凤翔府为岐州,任命原凤翔节度使留后郝为岐州大都督。楚彦去了岐州,总督西线兵马,防御外敌。朕,也才可以在关内安心的办这些事情呀!”

李晟和楚彦都呵呵的笑了起来:“这一下,楚彦的清闲日子可是过到头了。”

“应该说,是我们大家的清闲日子,都过到头了。”萧云鹤也笑道:“李晟、马燧,你们在国都就会清闲吗?兵制改革,那么多的大事要办,你们可不轻松。而且你们都是阁部的丞宰,朕三天两头都要找你们议事。”

李晟和马燧都欣然道:“愿随陛下驱驰!”

一直搭不上什么话的门下侍郎、大儒孔巢父,这时候才抽空儿出来说了句话:“陛下推行这若干变法与革新,确实是大齐近百年来最大的手笔。微臣建议,陛下不妨来取个名字----就叫景兴革新如何?”

“也好。”萧云鹤笑道,“就让我们有个顺口的东西可以念,天下读书人议论起来,也好有个正式的命题。今天我们所议的,都是一些大体的政策与方略。真正的落实的实处,任何一件细小的事情都会很棘手,也很麻烦。在座的诸位,今后几年里可都会异常辛苦了。朕今日在此,很多谢有劳诸位了!”说罢,萧云鹤站起身来,拱手对群臣拱手拜了一礼。

群臣慌忙拜倒回礼:“愿受陛下驱策,万死不辞!”

大齐的天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与革新,从太极宫弘文馆里,就此拉开了序幕。

两天以后的大朝会,注定了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而且这一天----大齐景兴元年五月十四,注定了将载入史册。

这两天的御前会议所商议的事情,全都拿到朝堂之上当众宣布。裁军、裁吏、土地重组。这三件大事,同时进行。其中任何一件,都足以让大齐的江山来一次巨大的震动。三件事情一起办,无异于是闹了个天翻地覆。

朝堂之上,自然是哗然一片。

不过,没有什么人敢提出过多的反对意见。皇帝已经先召开了御前会议,朝堂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那里,都是先通了气了。剩下一些职低位轻的人,自然不敢再造次。

一天的时间之内,六十余道圣旨从皇城的弘文馆发了出去,传遍天下。这些圣旨,就如同是*包的*,燃到哪里,都引发一场爆炸般的轰动。

就说国都。世袭汾阳郡王的郭家,当天就宣布主动退让郡王头衔,并让出所有分封的土地,接受朝廷重组。吴仲孺身为三品端王傅,虽然是个虚职,但也是受了一些田产的。他也第一时间捐了出来。并且,将私养的许多马匹和奴仆,都交给了朝廷,任由处置。除此之外,吴仲孺为了表示迎合皇帝的这些举措,还提出主动放弃官盐的代卖权。不过,萧云鹤自然也不能太亏了自己这个好岳丈,仍然将大齐的官盐*权,交给了他。吴仲孺感激涕零,主动表示,每卖出一斗盐,就给朝廷府库捐献一分钱的利润。

可别小看了这一文钱。本来吴仲孺代*盐,利润就十分低微。每斗盐所赚的也不过是两三文钱。另外还要车马人力的开销和支出。这一算起来,他捐一文钱的利润,就等于是捐出了一半的收入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