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六月,索尼公司宣布。他们以三十四亿美元的价格成功购买了美国娱乐业巨头、也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此举是索尼公司由制造业转向娱乐业的战略行动之一。
此前,三菱公司已经以十四亿美元购买了更重要的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
这个代表着美国资本主义进入全盛时期的伟大建筑现在属于日本人了。
在洛杉矶,日本人掌握了闹市区几乎一半的房地产;
在夏威夷,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并且主要集中在饭店、高级住宅等不动产方面。
从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零年,日本企业总共进行了二十一起五百亿日元以上的巨型海外并购案,其中有十八起的并购对象是美国公司。
到八十年代末。全美国十分之一的不动产已成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日本人在美国大量购买资产,尤其是购买那些如洛克菲勒中心、哥伦比亚影片公司这样的影响巨大的企业资产,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极大反响。
目睹本国众多有影响的大公司、大产业转而由日本人充当老板,美国舆论惊呼,这简直是日本第二次入侵美国,上一次是在珍珠港。美国人甚至自嘲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传来消息,日本人买走了自由女神像。
那些把资产卖给日本人的美国商人被指责成唯利是图的贪婪之辈。舆论认为,这些人目光短浅,为了赚钱不惜出卖美国的象征。
他们只关心自己当下的收入,而丝毫不关心国家未来的长久发展和经济安全。有人呼吁政府出面制止日本人的大肆购买,以确保美国的国家利益,还有人要求政府设法防止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被不计成本的日本人不断抬高。
总之,美国是一片哀叹之声。美国人感到自己正在开始被咄咄逼人的日本赶下世界头号强国的位置。他们能面对和适应这种无可挽回的变化吗?
在日本人这一边,则是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很多日本人为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疯狂购买沾沾自喜。
多年来只能对美国唯唯诺诺的日本似乎看到了自己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种新奇的体验非常好,日本人一时风光无限。
八十年代末的日本已呈现与美国并驾齐驱之势,甚至摆出一副“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势头。
美国人对此又很又恼,美国众议员海伦.本特利说:“美国正在迅速地演变为日本的殖民地。”她们抱怨说:日本已经买走了我们的海滩和高楼大厦,如今又在摧垮我们的精神支柱。美国人出现这种情绪,并非完全出于偏狭。八十年代日本的几件大规模收买活动,把美国打得晕头转向。
一九八九年十月十三日,纽约的华尔街出现了这样的镜头:在股票交易大厅里,经纪人们像往常一样,头戴耳机,眼睛盯着屏幕显示器。这一切乎常得不能再平常。
然而,下午三时,股票价格迅速下跌,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里创下了暴跌一百九十个点的记录,其情景让人们想到了八七年十月的“黑色星期一”。
四点刚过。华尔街上一片沸腾,人们潮水般地涌向马路,手待话筒的记者拦住一个个过路人群作现场采访。
采访什么呢?
原来日本索尼公司宣布以历史上最高的价格买下了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一时间美国上下沸沸扬扬。
其实索尼公司购买哥伦比亚公司的谈判早在八八年十一月就俏俏地开始了,并由索尼公司驻美国分公司副董事长迈凯尔.舒尔霍夫出任谈判代表。
哥伦比亚公司是好莱坞著名的制片厂,其中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被可口可乐公司所拥有。
由于哥伦比亚公司最近几年生意欠佳,几次改换经营者也未能奏效。自八七年推出《女神伊什塔尔》失败后,可口可乐公司对电影业失去了兴趣。
一九八.九年,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公司都推出了成功之作,但哥伦比亚公司却好像被幸运的女神所抛弃。市场占有率下降至百分之十四。
日本索尼公司为了实现多种经营,把开拓娱乐产业的市场作为其战略方针,具体做法是研制用于索尼公司生产的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的软件,作为试验年花了二十亿美元买下了美国cbs唱片公司。
从一九八八年开始。索尼公司探讨收买美国电影、电视公司演播室的可能性,哥伦比亚公司的困难处境,很快使它变成了索尼公司的猎物。
舒尔霍夫受此重任后,迅速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总经理维克多.考夫曼见了面。舒尔霍夫提出是否可以购买可口可乐公司持有的股份。
考夫曼说。如果你的不对哥伦比亚公司的全部股份报个价,可口可乐公司是不会同意的。
舒尔霍急于做成这笔生意,开始与哥伦比亚公司的金融顾问阿伦进行接触。经过讨价还价,舒尔霍夫绘哥伦比亚公司开了三十四亿美元的高价,为双方成交铺平了道路。
虽说索尼公司是个闻名迢迹的大公司,但如此巨额的资金仍将会带来难以克服的问题。更何况索尼公司只曾在唱片世界中小试牛刀但对经营电影业却是一窍不通。不过正好有日本五家大银行――三并、东京、富士、三菱和兴业银行慨解囊,向索尼公司提供十五亿美元的贷款,使得哥伦比亚公司成为它的囊中之物。
因此,到了一九八九年九月二十七日早晨,哥伦比亚公司举行第二次董事会,正式决定把公司出卖。于是索尼公司于十月十三日在东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买下哥伦比亚公司,由此掀起了全美的轩然大波。(未完待续……)<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