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眼下就如一锅沸油,冒了丁点火星,局面就不可收拾!”
济南府巡抚衙门,肃冷话语回荡在正堂中,上百补子从到云雁不等的文官正恭身聆听南直隶总督,山东巡抚刘统勋的训示。////
“尔等切切掌住府县地面,哪些人可游街鼓噪,哪些地方可围哄,都记仔细了!但有不照安排闹腾的,谁未全力弹压,本官就拿谁的顶戴!若是乱子转了方向,或是伤死了南蛮的人,还要借谁的项上人头一用!”
刘统勋铁青着脸沉喝,官员们不迭应
训示完毕,刘统勋转回后堂,师爷一脸忧色地应上来道:“太后暗谕,要地方全力鼓噪,弄出大声势来,制台这般处置,若是被有心人告了去,制台这前程……”
刘统勋呸了一声:“屁的前程,老子中堂板凳都坐过了,还在意这个!?不是老子顾念着俸禄之恩,道统之义,早就挂冠隐去了!”
本是儒雅文臣的刘统勋此时满脸戾气,想必也是被这大势压得喘不过气来,再难稳住心性。
“作作样子也就成了,非要把小民也翻搅起来,小民是随便能弄来闹腾的么?其他地方我不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山东!白莲教乱才过了多久?现在还留在山东的,不是白莲余孽,就是遭了年羹尧之害的苦民。浮在小民上面那些人,稍能过点日子的,都心向南蛮。对内务府和厘金局切齿痛恨,把这些人弄起来是什么下场?怕越年道光元年,大清这卧龙就要变成瘸犬了!”
此时大清国的版图已大大缩减。不知是自我安慰还是暗中讥讽,满清官场都将之形容为一条盘起来的龙,因此有“卧龙”之称。也有蛰伏待起之喻,可若是少了山东,版图轮廓就有些不堪言了。
刘统勋一通牢骚,师爷还是秉持着职业道德告诫:“就怕太后把制台当出头鸟,太后整治福敏蒋廷锡那一党,可是毫不留情,一夜就杀了三十多三品以上大员,制台本就为太后所忌。此时就不该逆此大势……”
刘统勋冷笑:“待山东一乱,太后翻脸就把我扣了坏南北安宁的黑锅?用我的头去跟南蛮赔罪?”
师爷坚持道:“制台总得有所交代。”
这话正中刘统勋心事,他叹道:“先生有何良策?”
师爷道:“太后要的是热闹,制台就弄一场大热闹呗。”
一阵耳语后,刘统勋面露笑容:“老子可出不了这鬼主意……”
满清治下各省府县,正是沸沸扬扬,声潮如火之际。山东唱的戏就经不起细看了。
头几日只是由学谕教授领着的读书人在济南领事馆、山东各地天庙和英华商馆鼓噪,文绉绉的毫不成事。之后上街的就杂了,和尚乃至尼姑先露面,满大街光头,成千上万。从没有人一辈子见过这么多和尚尼姑,不知情的还以为佛国降临了。
这些和尚尼姑高举旗招,喊着讨伐妖魔,卫我大清的口号,在领事馆、商馆、医院和天庙前喧闹不休。声嘶力竭之外,相熟的住持方丈凑在一起,还暗暗作着交流。
“给了你们几张度牒?”
“给个阿弥陀佛!不来就收缴度牒!”
和尚尼姑都动员起来了,道士道姑也不能缺席,也许是道观一般都离府县城镇远,因此露面要晚一些。但也因如此,道士们亮相更为惹眼,尤其是崂山道士,组团进济南府城,个个一身光鲜道袍,拂尘来回扫着,如神仙游街似的。
道士们呼喊着“天谴英夷”、“魔道当伐”的口号,举的是“大清无量”、“太后天尊”等旗号,民人们相顾愕然,有人问:“你们牛鼻子不是只敬三清么,这大清加上去是怎么个说法?”
崂山太清宫住持义正辞严地道:“天上三清,地上大清,是为四清……”
宗教界一马当先,各界人士不甘落后,跟着露面的是青楼莺莺燕燕,一时满城呱噪,如开了五百家鸭铺。和尚和道士们在领事馆、商馆和医院前是蔫搭搭的应付了事,可到了天庙前就来了精神,而这些妓女们却是在英华商馆面前格外来劲。
“混元套卖到三百文的黑心商人该死!”
“胸罩用竹架不用铁架的伪劣货滚出山东!”
不止在商馆前歪楼,妓女们游街游到英慈院等英华所办医院时,更悍然“投敌”,朝医院奉香火送礼包,还为争抢体检预约,各家坊院大打出手,搞得济南知府满头黑线,赶紧把这些自乱阵脚的菩萨们驱走。
可山东一省的民意声潮已搞成一场大庙会了,除了和尚道士妓女,府县官员们还组织起孤寡老人,乞讨小儿,这些绝少被官府真正关心过的人还过了几天好日子,换了一身衣服,有了几顿饱饭,甚至有大板车接送。
总之,在刘统勋的督导下,山东一省内,但凡是无碍大清治政的那些人都被翻搅起来了,凑出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意运动。而农人、工人和城中市民,府县官员不仅不敢鼓动,反而严密监视,有谁敢跟着闹腾的,第一时间就重重处置。
山东唱开了大戏,淮北以及河南境内,只要跟英华离得近的府县,也有样学样,地方官都跟着这般处置。官员们为保顶戴,不得不执行慈淳太后下达的谕令,但这些地方或是跟山东一样有苦处,闹起来无法收场,或是跟英华接壤,“亲英”势力强大,压根闹不起来,因此都是这般另开局面。从山东一路到河南,说是反英声潮,不如说是民人过节。
北直隶形势却大不相同,大火熊熊而起。不断吞噬着各地的英华商馆,还渐渐蔓延到天庙和医院,英华在清民人已有多人遇难。
紫禁城坤宁宫里。庆复苦着脸道:“太后,陈大人已经威胁说,要派兵舰到塘沽接人。到底是接人还是送兵上岸,就在太后您一念之间哪!”
一边衍璜等宗室重臣没敢说话,却都一脸殷切地看住了他们的最高领导,大清国的擎天一柱,慈淳太后茹喜。
软塌上,茹喜脸上泛着一丝潮红,案几上堆得老高的报纸和奏章似乎就是那潮红的来源,她冷哼道:“你们这就怕了?可你们知不知。怕的更是南蛮!?南蛮亡我大清不死,他们丢过来的增约条款就是要挖咱们命根啊!可现在么,叫他们知道,大清千万民人都是反他们的,没哀家和大清在,北面这人心就安不下来,看他们还敢逼压哀家!?”
茹喜缓了语气。悠悠道:“圣道爷……不就是靠着哀家,靠着咱们大清护着北面江山?这江山散了架子,他圣道爷朝哪里卖商货?他喂着的狮子又吃什么?不得转头吃他们国中民人?”
她神色坚决:“正是要紧关头,咱们绝不能退缩,就得跟南蛮针锋相对!哀家看还闹得不够!就烧烧商馆。砸砸天庙,隔靴挠痒!照着之前的谋划办,怎么也得南蛮先软下来,改改条款!”
吴襄等铁杆心腹是不迭点头,可张廷玉却道:“就怕这势头被异心之人利用,甚至直接被南蛮利用……”
张廷玉在历次朝局动荡中都屹立不倒,但在茹喜眼里,却是个无比憎恶,却不得不借重的冯道。张廷玉也有自知,一直谨守“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原则,但此时他居然也出了声,说明他内心忧虑已到了极致。
茹喜道:“怎么利用!?这势头也不是生造出来的,我大清治下,受害于南蛮的何止千万!就连你张中堂,不是也日日念着恨不能痛饮南蛮之血么?”
该是为强调自己的判断有根有据,她拍着案几上的报纸奏章:“地方报上来的情形,哀家也知不尽实,就算没十分,总也有个三四分吧。而南蛮那陈润,十日内已第三次约见庆复,没刺痛他,怎会这般猴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