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崇祯:重征天下> 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形势大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形势大好(1 / 2)

崇祯:重征天下 饱吹饿唱 更新时间 2022-01-06

 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阅读最新内容。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阅读最新内容。

深山之中,情报部的刺杀训练紧锣密鼓地进行;而数十里外的京师,一项项战略部署也在按部就班地推进。对朱由检来说,能以“斩首”的方式解决掉皇太极最好,但即使皇太极死了,也并不意味着满清就会立刻崩溃,最终还是需要在正面战场堂堂正正地歼灭八旗骑兵,才能收复辽东,彻底消除东北方向的威胁。

而就当前局势而言,因为正值隆冬,皇太极就算想再次入寇,也得等到春季冰雪消融,所以北方边境出现了难得的短暂平静。借着这个机会,朱由检命令军工厂大量生产地雷。这种新式武器在伏击高迎祥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实战检验,此时终于可以派上最大的用场了。

朱由检把这些地雷运往蓟州、宣府、大同等地,埋设在各隘口之外。尤其是喜峰口等重要隘口,更要着重布雷,这样下次如果满清再次从蒙古方向入寇,就得先趟雷再攻打隘口。地雷威力巨大,防不胜防,尤其是心理震慑力强。虽然以满清之残酷,肯定会让汉军旗,甚至是俘获的普通百姓来趟雷,而且以军工厂现有的产能,也不可能很快布下太多的地雷,但八旗军的进军速度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为官军调动争取时间,这就已经足够了。

防范满清的同时,当务之急还是尽快平定中原叛乱。这两天又有好消息传来:因为河南官军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襄阳,首逆朱常洵的“圣驾”不得不南迁往长江以南的岳阳。而就在除夕之夜,朱常洵乘船过江之时,“御船”莫名其妙地翻沉,待被众人捞起,朱常洵早已溺亡。他死了,当然是由“太子”朱由崧“即位”。因为只做了几天“皇帝”,还没等到“改元”就死了,朱由崧索性仍以“弘光”为年号,为朱常洵上庙号“恭宗”。只是为防军心不稳,这个消息一直秘而不宣,几天前才扩散开来。

对此朱由检倒并不太在意,在他看来,朱常洵这个既愚蠢又无耻的大胖子,在这场叛乱之中恐怕只是个傀儡,朱由崧才是叛乱的核心人物。朱常洵稀里糊涂地溺死,未必不是朱由崧下的黑手,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当“皇帝”了。遥想前世,传言朱常洵是被李自成所杀,而且是被扔进滚沸的大锅中,与几头梅花鹿一起被活活煮死,满身肥肉被众人分而食之,名曰“福禄宴”。现在虽然还是亡于水中,好歹落了个全尸。如此下场,咎由自取,又能怪谁!

朱常洵的死对叛军影响不大,然而叛军的日子也不好过。两天前,唐王和安任王两位藩王的急奏递进京师,他们出资从湖南当地招募的乡勇八千多人,居然在岳阳以南、长沙以北的汨罗江两岸设伏,大破“国师”云子建临时拼凑的将近五万叛军,斩首两万余级,叛军仓惶败回岳阳。

朱由检览奏大喜,不顾群臣的反对,下诏嘉奖唐王朱聿键和安任王朱由榔,各赐内帑银十万两,再从户部拨二十万两资助军需,同时重赏乡勇主将曾孟学。

从两位藩王的奏章上,朱由检了解到这个曾孟学并不是官员或是武将,而只是个三十多岁的举人。但此人竟是个军事天才,他把乡勇按籍贯、血缘,每五百人编成一营,共十六营。每营将领都用他的亲属或是好友担任,这些人以宗族和血缘为纽带,作战时十分团结,一人伤亡,全营红眼,勇猛远超叛军。

而且曾孟学非常重视水战。洞庭湖、汨罗江一带水网如织,叛军的大军团行动相当困难,但乡勇的小渔船、小舢板却进退自如,十分灵活。叛军被乡勇骚扰多日,不胜其烦,终于鼓噪而进,结果不熟悉地形,被乡勇引至汨罗江边的一个港子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