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都市言情>社交的方圆艺术> 第二章 社交中不要走的“独木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 社交中不要走的“独木桥”(1 / 2)

社交的方圆艺术 孙郡锴 更新时间 2023-03-20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社交中,既有“阳关大道”,也有许许多多的“独木桥”,有的人在社交中表现差劲:胡言乱语、自以为是、没有分寸……这都是在把自己往“独木桥”上推,这样做必然导致摩擦矛盾,即使本领再高强,也难免落得个众叛亲离。所以千万不要走上这根步步艰难、处处碰壁的“独木桥”。

1.不做没信用的人

【社交魔方】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赫伯特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既需要十分诚实,更需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如果只会说大话,开空头支票,却不履行自己的承诺,这样的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唾弃和鄙视。

上司许下诺言后不能兑现将不利于在下属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从而导致上下级之间交往的失败。某机关的田处长是出了名的支票机,只会许诺,不会兑现。前不久,单位新分来一个小伙子,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田处长一大早就把他叫到了办公室,笑眯眯地说:“小陈啊!我看了你的履历,不错不错,以后啊咱们单位的计算机就交给你负责了,出了什么故障你就给看看,需要升级什么的你就看着办!有前途啊,我最喜欢有专长的人才了!”小伙子一阵激动:“田处长,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干!”几天之内,小伙子天天加班,把单位的几台电脑大整修了一遍,田处长高兴地说:“小陈啊,我不会委屈人才,忙过了这一段,我就一定要提拔你!”小伙子乐得天天“溜”着处长,甚至还跑到处长家里教处长儿子学电脑,单位里的同事看到小伙子这么卖力,却只是暗暗摇头。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田处长的“提拔”还是没消息,实在忍不住了,小伙子跑去问田处长,他支吾以对:“这个嘛,我还得再研究一下!”小伙子心里真是又急又气。同事老张拍着小伙子肩膀说:“认了吧!田处长的话不能信,四年前他就说提拔我当科长,我现在还不是小科员!”

不久后,处里的工作出现了个大纰漏,田处长急得跳脚,可还是没有人愿意帮他,最后他被降职外调了,大家乐的直鼓掌:“支票机总算走了!”

做领导的有一种失败,是最不受人同情的,那就是把大家当阿斗,随意哄骗。用得着大家时,又是许愿又是承诺,好话堆满一箩筐,说得大家纷纷为此效命;而当用不着时,极尽委蛇之能事,记性也不好了,以前说过的全忘了。这样的领导失去了群众基础,失去了人心,一旦遇到什么工作失误或是错误,立刻就会墙倒众人推,无可挽回地一败涂地。因此当领导的一定要一诺千金,这样在与下属打交道时才会成功。

中华民族有一个古老的传统,那就是对信用与名誉的注重。曾有个“抱柱守信”的故事,讲道:古时候有个年轻人,和人相约在桥下。他等了许久,约会的人不见。一会儿,河水上涨,漫过桥来,他为了守信,死死地抱住桥柱,一个心眼地等待着友人的到来。河水越涨越高,竟把他淹死了。这位年轻人抱柱而死的行为尽管有点迂腐,然而,那种“言必信,行必果”的品格,却是永远值得人们敬佩的。

在中国历史上,这一类“待人以信”的故事,不胜枚举。楚人称道季布:“得黄金万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孔子也把“朋友信之”列为他生平的志向之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更是他老人家的名言。很显然,重视信用与名誉,已经成为我们祖先做人的根本守则。

有些人口头上对任何事都“没问题”、“一句话,包在我身上”,一口承诺;可是,嘴上承诺,脑中遗忘,或脑中虽未遗忘,但不尽力,办到了就吹嘘,办不到就噤若寒蝉。这种把承诺视作儿戏,是对朋友的不负责行为,要不得,迟早得为人所抛弃。

轻易对别人许诺,说明你根本就没考虑所办一件事情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这样,困难一来,你就只会干瞪眼。从而给人留下了“不守信用”的印象。许诺越多,问题越多。所以,“轻诺”是必然“寡信”的。

有许多诺言是否能兑现得了,不只是决定于主观的努力,还有一个客观条件的因素。有些照正常的情况是可以办到的事,后来因为客观条件起了变化,一时办不到,这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要轻率许诺,许诺时不要斩钉截铁地拍胸脯,应留一定的余地。当然,这种留有余地是为了不使对方从希望的高峰坠入失望的深谷,而不是给自己不做努力埋契机。自己必须竭尽全力。如果你没有把握,就不要向人许诺。迫不得已时,就要实事求是,有几分把握说几分,这样时间长了,人家才会信任你,把你当成靠得住的人。

2.锋芒别太露

【社交魔方】

想到祸福无常,就不应因一时走运而得意忘形。

——伊索

一个人若是无锋芒,那就是提不起来,所以有锋芒是好事;但如果锋芒太露,那就会刺伤别人,这样的人自然也就没什么好人缘,没人缘可不是小问题,它会直接影响到你社交的成败。所以,与人交往时既不要全无锋芒,也不要锋芒毕露,最好是在二者中间找一个平衡点。

凡事都有两重性,即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同一件事,若从好的方面去理解,便是一件好事;但若从不好的一面去理解,便是一件坏事。人缘的作用正在于此,它有时可以使坏的变好,也可以使好的变坏。假如你人缘好,那么你每做一件事,别人都会津津乐道,即使你做错了事,冒犯了别人,别人也会善意理解你的过错。生活在如此宽松和谐的环境里,你心理没有负担,处处可以尽情尽兴。但如果你人缘不好,那么你每做一件事别人都会鸡蛋里挑骨头,更不要说做错事、冒犯别人了,即使你处处谨慎小心,事事正确,别人也会不以为然,不拿正眼看你。生活在如此冷漠的环境里,你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不要谈什么欢乐和幸福了。好人缘的人脚下的路有千万条,反之,便只剩下一座独木桥了。而要想有个好人缘,就不要锋芒毕露、咄咄逼人。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不一定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没必要针锋相对。退一步别人过去了,自己也可以顺利通过。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又避免了许多麻烦。假如你胸怀鸿鹄之志,可以一心一意去积蓄力量;假如你只想做普通人,锋芒毕露,处处表现自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可以活得从从容容,逍遥自在。可进可退,两头是路,何乐而不为?

有人可能觉得这样做过于世故,过于圆滑了吧?其实不然,这里所说的收敛实际上是保护个性健康发展,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条捷径。

有多少人由于年轻气盛,爱出风头而处处碰壁,为了适应社会,不得不磨平棱角,令锐气殆尽,最终还是一事无成。有句话不是说“好刀出在刃上”吗?一个人的锋芒也应该在关键时候、必要的时候展露给众人,那时人们自然会承认你确实是一把锋利的宝刀。而不是时不时地拿出来挥舞一番,直杀得别人片甲不留方才甘心。刀刃需要长期的磨砺,只图一时之快,不懂保养,只会令其钝化。

大文豪萧伯纳赢得很多人的尊敬和仰慕。据说他从小就很聪明,且言语幽默,但是年轻时的他特别喜欢展露锋芒,说话也尖酸刻薄,谁要是给他说一句话,便会有体无完肤之感。后来,一位老朋友私下对他说:“你现在常常出语幽人之默,非常风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觉得,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更快乐,因为他们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开口了。你的才干确实比他们略胜一筹,但这么一来,朋友将逐渐离开你,这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老朋友的这番话使萧伯纳如梦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敛锋芒,彻底改过,社会将不再接纳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宗旨,从此以后,再也不讲尖酸的话了,要把天才发挥在文学上,这一转变造就了他后来在文坛上的地位。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平时锋芒毕露会使我们众叛亲离,走进死胡同,而适当地收敛锋芒,将才华用到有用的大事上,积蓄力量,必然会做出一番事业来。

与“锋芒毕露”相对,我们提倡“沉默是金”的处世哲学。林亮被分配到某水产公司后,对单位里工作懒散、不思进取的情况实在看不惯。两个月后,他给大领导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万言信,直抒胸臆,从上到下批了个遍,对他这一做法,同事认为“有病”,领导目瞪口呆,结果不到一个月,林亮就被调走了。

一些年轻人到了新单位后,就不分场合地大发议论,无节制地说三道四,大有“初生之犊不怕虎”的精神,但是这种锋芒毕露很可能会使比较主观的领导和同事觉得你傲慢、偏激而产生对你的不良印象。再说信口开河的浅薄和浮躁也是在损害你的形象。你不如保持适当的沉默,这是谦虚友好的表示,也是一种自信和力量的体现,将你的锋芒在工作中显露,以出色的工作成绩和谦逊的作风赢得声誉。与人交往应当含而不露,即便你真比人聪明,也不必张扬着让“地球人都知道”,收敛锋芒、韬光养晦,你才能适应复杂的人际环境,才能有个好人缘。

3.不要随便指责别人

【社交魔方】

不能用温和语言征服的人,用严肃的语言更不能征服。

——契诃夫

与人交往中,我们常常易犯随便指责别人的错误。“唉呀,你做的不对!”“怎么连这点小事也办不好!”像这样的指责,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听到,然而随便指责别人并非是什么好事,它会给你的人际交往带来严重阻碍。

有一位先生,喜欢跟别人争辩,借以卖弄自己的学识而已,如果你不跟他争辩,他倒也不会来麻烦你、伤害你。

这位先生,自己是一个很好的人,忠实、不说谎、不伪装,也从来不投机取巧,不做一点亏心事,更不占别人便宜。

像这样一个好人,怎么会不受别人欢迎呢?

原来他过分看重了自己,以为自己是个十全十美的人,以为人人都应该以他为模范、为导师。因此,他就喜欢随时随地地去教训别人、指导别人。看见别人有一点点缺点,就加以批评、指责,像大人管小孩、老师对学生一样,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态。甚至常常有意地夸大别人的缺点,把别人的一时疏忽或无心的过失,说成是存心不良或者行为不端。

同时他又不能容忍别人对他有什么不恭敬、不忠实之处。如果他吃了别人一点亏或受了别人一点点欺骗,那他就把对方当作罪大恶极、无耻之极的人,加以攻击、嘲笑、讽刺或漫骂不已。

只要想一下就可以知道这种人是多么地令人可怕,到处都会激起别人的憎恶与反感。

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不做一点错事,这自然是千该万该,十分正确的事。但不要因此就把自己看得太高,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以为别人都是笨蛋,只有自己才是圣人。对别人的过失与错误,首先要分析他们犯错的原因,可能是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认识不清,也可能只是一时疏忽,有时还可能因为求好反而犯了错误,主观上求好,而客观上犯了错误。除了一些真正与人为敌的社会败类,应该群起而攻之外,大多数人所犯的错误都是可以原谅,也都是可以改正的。我们应该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对别人的错误,在不伤别人自尊心的原则下,诚恳而婉转地加以解释与劝导,安慰他们的苦恼,鼓励他们改正,这样做,对于改善你的人际关系更有效。

1863年,盖茨堡战役开始了,7月4日晚上,李将军开始向南方溃退。李将军带着败兵逃到波多马克河边,面对前方高涨的河水与后方追击的政府军,李将军进退维谷,他们此刻已成瓮中之鳖。此役只要彻底击溃李将军的残余军队,内战很快就可以结束。对此天赐良机,林肯信心十足地用电报命令维得将军:“立刻出击,不用通知召开紧急军事会议。”随即又另派特使督促维得马上行动。

而维得将军呢?他完全违背林肯的命令,先行通知召开紧急军事会议。而后又迟疑不决,一拖再拖。最后,水退了,李将军带领军队越过波多马克河逃走了。

林肯闻知此事,勃然大怒,在失望、痛苦之余,林肯坐下来给维得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体现了林肯内心的极大不满:

[GK2][HTK]我亲爱的将军:

我不相信你能懂得因李将军逃走一事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他本来在我们的掌握之中,而且,只要他一就擒,加上我们最近获得的胜利,战争即可结束。现在,战争可能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上星期你不能顺利擒得李将军,如今他逃到波多马克河以南,你又如何能保证成功呢?我无法期望你改变形势,而我也并不期盼你现在会做得更好。良机已经失去,我实在感到无限的悲痛。[HT][HK]

林肯在写完这封信之后,心里又产生了别的想法:无论如何,大错已经铸成,把这封信寄出,除了让自己一时觉得痛快以外,没有别的用处。维得会为自己辩解,会反过来攻击自己,这只有使大家都不愉快,甚至危及他的前途,以至于迫使他离开军队而已。

此时,如果说有人最有资格批评人的话,那个人就是林肯,可是,他却没有那么做。惨痛的教训告诉他:尖锐的批评和恶狠狠的责备,所得的效果都等于零。

于是,这封信没有被寄出,它被永远的收藏了起来。试想,如果维得将军拜读了此信之后,会有何感想?又会有什么反应呢?如果你希望激起一种反抗,使人痛恨数年或至死难忘,那你就可以试试对人发表一些尖酸刻薄的批评,这样你的愿望就可以轻易实现了。

指责别人是一种能破坏人际关系的强力炸药,所以遇到问题时,让我们尽量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一下,少一点责备,多一点理解,这样做对你更有好处。

4.从容应对惹厌的人

【社交魔方】

宽宏是这样一种德性:它不为个人所受的伤害进行回报,而且不看重这些伤害,它不去抓住报复的机会,即使是这种机会已经提供给他了的时候。

——包尔生

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难免会碰到一些无事生非的人、嫉贤妒能的人、散播谣言的人、虚伪阴险的人等等。和这些人应该怎样相处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