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明面上使者往来,亲密无间。暗地里却是磨刀霍霍。
姬丹将自己掌握的详细情况写了一个奏章,派专人赶赴蓟城,送交燕王喜。
燕王喜收到太子的秘密奏章,打开看了许久,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脸上浮出轻松地笑容。
当初太子回国,虽说燕王喜按照太子之计,派太子入赵结盟,然后又按照太子的意思,逐走秦人张唐,任范增为亚相刷新国政,但燕王喜暗地里却始终是担心不已。
燕国这几年得以平安无事,全靠了当初蔡鸟出使秦国,送给文信侯吕不韦河间十城才得以与秦为盟,秦燕盟好,南北呼应,作为仇敌的赵国在秦的巨大军事压力下,怕为秦所趁,才不敢对燕国轻易动兵。
爱子坦言秦国野心甚大,为保燕国长久,必须和赵,以赵为燕国的南部屏障。
燕王喜身为大王,执掌国政这么多年,就算两次出兵大败,损兵折将,但王位却丝毫没有不稳的迹象,这心计又岂是一般人能比的上的?他又怎么不知道屈身侍秦,将来定有秦国兵临城下之祸?
只是燕王喜也没办法,自己两仗败下来,国力大损,虽然恢复了几年,可北有东胡袭扰,相对于秦、赵和齐三国,燕国小弱,军力不振,乃是摆在眼前的事实。秦国之祸,不管怎么说,还在将来没了屏障之后。可赵人的威胁和压迫,却是始终存在着的。赵国只要有机会,不是以燕国为目标进行敲打?燕国可没少在赵身上吃亏呀!
连秦制赵,是没办法的办法。
知道秦国有驱虎屯狼之意,燕王喜当然震怒,但更是心惊:秦王政这一招实在是太狠毒了!一石双鸟,先坑燕国后坑赵,好处全归秦国捞去,这嬴政别看年轻,这行事可够老辣的。
连赵制秦成了唯一的选择,他只能让太子去赵求盟。
虽说太子出使很是顺利,和赵国签了盟约。但燕王的心里可没轻快多少。
战国乱世,诸侯纷争,今日和,明日战,彼此间只有利益,盟约信义谁肯认真!
想想当初,自己不是前脚派栗腹去赵置酒,言谈甚欢,回来就大兵六十万伐赵了么?
赵国真要是和了秦国,盟约啥用也不顶,打燕国估计就不待商量的。
“这下好了,秦赵马上就要打起来,总算今年顾不上骚扰燕国了。”燕王喜心里还真是有点幸灾乐祸的感觉。
“要是两国大战一场,最后来个两败俱伤,嘿嘿,恐怕三年之内都不用担心赵国的威胁了。”
“至于三年之后么,那谁强谁弱可就不一定喽!”
燕王喜一边在大殿当中踱着步,一面想自己的心事。
儿子这次从秦回来,可真是带了不少的人才回来,要说儿子看人的眼光,还真不在自己之下呀!
关键儿子不但识人,还一心为国,颇知分寸,将范增等人给自己留下,自己却主动跑到下都镇守去了。
儿子的前面那些奏报,燕王都细细的读了,看的出来,儿子不但是心有忠孝,还颇为得人,手下人才济济,范增、郦生就不说了,如今在自己身边得用。就听下面奏报的情况看,儿子在下都练兵也略有小成。那个尉缭也是长才呀!
如今既然赵国按两国之约行事,燕国怎么也没法置身事外吧?
该怎么应对,才能获取最大的胜利呢?
燕王喜又拿起太子奏章,看了半天,也没看到太子的对策。燕王喜放心不下,吩咐殿中谒者,去请国相鞠武、亚相范增、和上大夫郦食其前来。
范增这些日子,可是累的够呛。
他本来就是勇于任事之人,只要认为自己该做的,从来就不会客气。如今受太子所托,行刷新政治之大事。范增自然不肯懈怠。
但燕国立功八百年,在诸侯当中,和楚国一样,乃是立国最长的诸侯国。国内大臣、宗族、世家不可胜数,虽说前有昭王之政改革在前,但如今要推行新法,仍然是阻力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