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这种介绍历史的章节总是要有的,我觉得吧,与其把这些历史拿到章节里混字数骗钱,还不如在免费章节里说出来,就是这样】
当然,按理说这样做最初也没啥问题,毕竟朱元璋,朱棣都是政治强人,而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也就是“天子私人”――皇帝的秘书班子而已,一群秘书精通文字工作,以及办事流程显然比地方上的督抚任职经历什么的重要得多
问题是朱元璋的子孙们可不都是政治强人啊!后来皇帝能力不足,让本来是辅助皇帝的大学士们演变成了实际的丞相,而丞相么,没有治理省,府的经验能行么?不说现代了,就是宋朝,丞相也要经历州郡的历练――就算你没什么大的能力,起码也得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啊!
但是我前面说了,明代科举进士三等才委以地方基层官吏或其他职务,你让高贵冷艳的翰林院成员,和科举进士三等一起下基层,走地方,人家能干么?就是现代,豆子大的一个小官,愿意和一般工人一起劳动的又有几个呢?
明朝的翰林院体制造成了经验不足,这也就罢了,毕竟经验不足,聪明来补的人比经验足的一般人还强的事情现实中也不少,但问题是,这些翰林院的一等科举进士,实际上智力的发展方向很有问题确切的说明朝的八股取士,本身就是对人的智力有误导作用,越是八股考得好的,这脑子问题就越大……
八股文到底是什么玩意?一般人在中学会学到八股文要被分成死板的八个部分――不过这问题也不大,正规的公司和政府公文都是有格式的,这也是应有之意,但问题在于八股文的写作要求――也就是所谓的破题了
八股文的的破题也是很复杂的事情,我好不容易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大概是怎么回事清初时,嘉兴县县试全案已定,惟甲乙二人文笔并佳,不能定案首,以《四书》之‘o’,命各作一破题。甲所破题曰:‘圣贤立言之先,得天象也。’乙曰:‘圣贤立言之先,无方体也。’乃定甲为案首。这个故事在李伯元《南亭四话??庄谐丛话》中也有记载。一则记其破题曰:“圣人未言之先,浑然一太极也。”又一则曰:“先行有言,仲尼日、月也。”还有的书上记载的破题为:“夫子未言之先,空空如也。”
同样一个“o”,却能想出五个不同的破题,即论证中心。这是什么玩意呢?其实就和高考云山雾罩,莫名其妙的作文差不多,实事求是的说,这种考试方法是能考出一个人的智商和思维的,但是说能考出实际能力来,就是笑话了,不信读者可以试着看一看高考作文成绩高的同学,有几个是文字能力不错,从事文字工作的?现实中的文章都是要求紧扣实际,言之有物的啊,这种云山雾罩的东西有什么用呢?
问题更大的就是八股文这套思维方式和政治结合,问题就更大了因为八股文的思维方式不结合实际,导致整个政府办事也是空谈大义,不通实务,著名的东林党人吧,道德,气节,吹的震天响,国家的实际实务呢?比如收多少税,怎么收税,收税之后收税对象能否承受得住,这些东西人家根本不考虑,这种政府最基本的东西都不考虑,不出下岗职工李自成,也早晚会出张自成,王自成不是?
而且正如我前面说的,破题的角度不同,可能就意味着思路不同,这在现代无所谓,配上科举时代老师就是学生爹的现实,很可能让思路问题和个人恩怨结合起来,最后激化导致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东林党的问题就是斗争发展到极限的结果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看似循规蹈矩近似束缚人的八股文实际上对儒家文化的破坏时极为巨大的,顾炎武就曾经直言不讳的说道八股文的危害,士人为了挣得功名,皓首穷经,揣磨圣贤的言行和时文的程墨。到了后来,连经书也不读了,只“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告诉大家,明朝的穿越者走科举,如果内部没有人脉,或者是运气好的逆天,进体制内的文官路线是根本没戏的,哪怕你八股文写的再好,不合考官胃口,那也是没戏的,八股文这东西,其实很大程度就是官员们用来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的工具,和选贤任能真的不沾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