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文增瑞的话,袁世凯立刻来了兴趣:“哦?两位可有什么好办法?”
徐世昌道:“世凯,你出身富贵,不像我和文兄自小要为生计奔波,自然体会不到这些穷学生们的艰辛。上次你在陈州办学堂,不知为多少学子解决了生计问题,让他们能有稳定的收入支撑学业。这几年,很多陈州学子考上后都对你感恩戴德!”
文增瑞道:“是啊,就算他们最终考不了功名,但是也会铭记你的恩情。所以我跟卜五兄商量了一下,想以你的名义在陈州和项城先开办一些学堂,专门为那些穷学子们提供生计,只是这需要不少的花销……”
听到这里袁世凯立刻明白了两人的想法。袁世凯虽然投资了不少洋务,但是在本土的士林中却一直得不到认可。不仅遭到老夫子们的强烈抨击,而且很多士子还因其“迷信夷学”被视作异类。若是能够为更多的读书人提供帮助,那么无疑是改变自己形象的一个好途径,而且还可以让那些受过助学会恩德的学子归心,最起码今后他们高中当官以后,可以在官场上给予自己帮助。想通此节,袁世凯道:“要么就不办,办就要办成一个助学基金!”
两人同时挠挠头问道:“什么是‘助学基金’?”
“就是出一笔钱,办一个助学会。这个助学会专门给那些贫困士子提供资助,让他们能够安心完成学业。”
袁世凯的话让文增瑞眼前一亮,作为穷苦出身的读书人他自然明白其中的好处,文增瑞兴奋的答道:“世凯,这可是一件大好事啊!只是这费用是否太高了……”
后世有句话:劫道的不如卖药的,卖药的不如办学校的。袁世凯当然听过这句话,他答道:“助学会主要功能是为了资助那些穷苦学子,但是我们也可以办些教育。只要我们能收罗到各地有名望的老师,那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还不巴巴的赶来上学?对这些人我们肯定要收钱,而且多收钱。另外我们资助的士子中有才学的也可以安排他们做塾师,这样不就既可以让他们跟那些有名望的老师学习,又可以给他们个差事。今后学堂的名望高了,我们还可以开展洋务的教育……”
文增瑞听了问道:“怕只怕那些有名望的老师不愿意来……”
袁世凯答道:“两个法子:第一,先在陈州开办,请吴知府出面,我们出钱,以官府的名义创办学校,如此名利双收的事情吴知府会答应的。第二,抬高老师的工钱,按照如今寻常塾师的五倍给钱。别看那些老夫子一天仁义礼仪,他们照样要吃饭。今后,我们的助学会还可以开办到各个地方。”
徐世昌道:“好是好,只怕到时候投靠我们的学子太多,我们管不过来……”
“呵呵,不打紧。我们不针对所有的穷学子,那些有才华并能通过我们考核的学子才能得到我们的资助。这种资助称为‘奖学金’,意为‘奖励学习优良者之助学金’。奖学金的发放期限为五年,在此期间,成绩出众者我们会出钱资助他们参加科考,而且我们甚至还可以为一些归心的学子打通学政大人的关卡。只是……”
文增瑞问道:“只是什么?”
“只是此时我们手中人才紧缺,我不能分身去管,候晋他们又不懂科举之事,怕无人主持难以成行啊?”
听了袁世凯的话,文增瑞道:“世凯,你放心,我与卜五兄商议过了,此时由我来操办。”
“怎么?文兄,难道你不参加明年大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