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晋霸天下> 第三百三十章 暗度小丹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三十章 暗度小丹杨(1 / 2)

晋霸天下 御览山河 更新时间 2019-10-12

 “北伐军的屯田人马?”褚蒜子皱了皱眉头,问道:“何爱卿,既然这支人马主要负责屯田,平时必以田间劳作为主,这样的人马战力如何,真的能打仗吗?”

褚蒜子怀疑的很有道理,屯田本就是以田间劳作为主要任务,甚至就是完完全全的农民,只是北伐军的屯田人马,在华安的特殊要求下,保持了一定的训练而已。

何充笑了笑,回道:“禀太后,这支人马的战力,肯定要比北伐军主力要弱一些,但其战力仍不容小觑,据老臣所知,北伐军这支屯田人马,平时以营为单位分成三波,其中两波负责田间劳作,剩下的一波则留在大营训练,然后十天轮换一次,这样一来,每个人每个月都是十天的时间是在大营训练,如此持续了数年,这支人马的战力当不弱于任何一支守备军,另外,统领这两万人马的王五、王六都是华将军的结义兄弟,他们武艺高强、为人正直,深得部众信服,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其中,王五率领一万人马驻守的江北的历阳城,留在京城附近的是王六和其麾下的一万人马。”

褚蒜子闻言,眉间的皱纹稍减,她看向众大臣,下令道:“二人都是我大晋的将才,在此国难当头之际,正是他们立功报国的时刻,传哀家旨意,封王五为骁勇将军,王六为扬威将军,还有,命王六将军率领麾下一万人马立即备战,若赵国偏师进犯乌江渡口,则立即率军增援乌江渡口,与渡口守军一起夹击赵军,若赵国偏师直逼京城而来,则让其率军增援京城。”

“是,谨遵太后懿旨。”一名官员抱拳领命,随即转身前去传令。

褚蒜子轻轻的舒了口气,看向何充,问道:“何爱卿,北伐军这支人马以屯田为主,不知他们的装备是否齐全,还有,京城的库存军械是否还有剩余?”

褚蒜子考虑的很是细致,就连这支人马所持的装备都考虑到了,这着实让满朝文武大吃一惊,众大臣不得不在心底佩服褚蒜子的头脑。

何充如实回道:“太后所需正是,这支人马所用军械都是北伐军主力遗留下来的旧(www.hao8.net)装备,数量也有所不足,不过,京城的库存军械还有不少,足够装备这支屯田人马了,退朝之后,老臣亲自去办此时。”

“嗯,那就有劳何爱卿了。”褚蒜子满意的点了点头。

有了王六的一万人马,褚蒜子和满朝文武的心里都稍稍放松了一些,但赵国军队一向以战力彪悍著称,有了这一万人马,也不能完全保证江南的安全,而距离最近的江州军团,距京城也有千里之遥,此时前去传令,显然已经来不及了,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京城附近抽调尽可能多的军队,哪怕只有一千人也是好的。

褚蒜子看向国舅庾冰,轻声说道:“三吴之地距离京城最近,舅舅对三吴之地颇为熟悉,不知可否从三吴之地再抽调数千人马增援京师?”

国舅庾冰闻言,一脸的苦涩,无奈的回道:“回太后,三吴之地能调动的兵马,已经全部调往乌江渡口了,现如今,三吴之地所有的县城都只有二三百守军,各郡治所之城也只有五六百的兵力,这么点兵马,实在不宜再行抽调,否则,一旦这些城池有人闹事,各城守备将无兵马弹压,后果不堪设想,甚至,附近的山贼都可以趁着各城守备空虚,袭击占领城池,若真的出现这种情况,三吴之地将不再属于我大晋,而是成了山贼的地盘了。”

“想不到我堂堂大晋,竟然已经无兵可调。”褚蒜子无奈的叹了一句,随即宣布退朝,让各位大臣各自前去准备防守事宜。

退朝之后,何充第一时间,派人将京城军械大营的各种兵器运往北伐军营地,交给扬威将军王六,随后第一时间发放给所部人马。

王六受封扬威将军,并且得到了备战的命令,这让其极为兴奋,这也是王六多年来的梦想,这么多年来,一直以种地为主的王六,心里早就对屯田有些厌烦了,他很早就想痛痛快快的在战场上打一场了。

当华安率领北伐军主力人马南征平叛的时候,他就极力的要求随军出征,结果被华安拒绝了,没想到,这次华安的主力兵马不再京城,同时,赵国的主力兵马却大规模的南下了,这恰好给了王六一展身手的好机会。

王六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好好的打一场仗,让所有的将士看看自己的实力,同时也给大哥华安长长脸。

为此,王六对麾下的一万人马,进行紧急整编,让将士们从平时的屯田状态,快速转换成作战状态,同时,训练内容也由平时刺杀训练,改为应对赵国大军的阵法训练。

在王六的一万兵马进行紧急备战的时刻,建康城的城墙之上,也忙碌了起来,负责守卫京师的乌衣营将士,在各自营主的命令下,紧急向城墙上搬运守城物资,滚木、礌石,火油、干草等,凡是对守城有帮助的物资,能运上城墙的都搬运上去,为了加快搬运的速度,蔡谟命令城中的各级官员动员城内百姓帮忙。

确实,有了百姓的帮助后,搬运物资的效率大大的提高了,仅仅半日的工夫,城墙上就堆满了各种用于守城的物资。

为了搞清赵国偏师进攻的确切方向,大晋朝廷派出了大量斥候,前往京城以西侦查,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