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还政于朝之归魏> 第六章 信都书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章 信都书院(1 / 2)

还政于朝之归魏 楼顶 更新时间 2022-12-06

 冀州,刺史.崔琰同样也收到了朝廷的这一道诏书。博陵崔氏,作为当地最大的氏族,而他又是崔氏当代的话事人,自然是需要为氏族的长远发展所考虑的。

但此时的他,考虑的似乎跟别人不太一样。

朝廷兴太学、国子学,而且在各个州郡广开校馆,以供养为天下之士。各地都在大兴土木,兴修校馆,并广邀当地的贤明大儒们入学为教。

然后那些个官员、氏族们再将自家子弟,纷纷都送入那校馆之中。将来,自己的这些个家族子弟们,但凡有一个能够进入太学或者国子学,那可就是太子门生,从龙之臣啊。到那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家族的地位自然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而此时的刺史大人,心思显然没有在这上面。

当然他也已经按照朝廷的诏命,派刺史府的官员们,去营建校馆,并准备相应之事去了。可他心里,似乎还有一个更加宏大的目标。

思索了几日之后,崔琰终于敲定了心中的那个想法。

之后,他即刻以博陵崔氏当代家主的身份,向清河、博陵这两处都下了书信,令家族中各支的主事之人即日商议商议家族要事,不得有误。

黄初元年,公元235年,夏,四月十七。

这一日,五门七望中的两望,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族中各个分支的主事之人,齐刷刷的都聚到了冀州.信都城,似乎发生了什么大事。

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明面是两个氏族,并且一南一北分居冀州。但毕竟都是同气连枝的崔氏一脉,所以历年来,但凡有重大的事情发生,两族都会聚到一起,共同商议。

信都城,冀州刺史.崔琰的私宅之中,宾朋满座,显然都是他们崔氏一族的族人。至于为什么是在崔琰的私宅,而不是刺史府,或许崔琰由他的考虑吧?

只见那崔琰高坐中堂首位的左边,却闭目养神,并未开口说话。

那中堂首位的右边,坐着一位相对崔琰而言,更加年长一些的老者。此人正是那清河崔氏的当代家主,崔昶,崔子度。崔昶此人虽是白身,可在冀州这里,是名望仅次于那崔琰的大儒,要不然也不会当上那清河崔氏的家主。

而此时,堂下崔氏的众族人们,无不在交头接耳,猜测和议论着今日崔琰召集他们来的目的。

良久之后,崔琰缓缓睁开眼睛,慢慢的扫视了一圈堂内,那堂下的众人顿时停止了议论。

随即崔琰转过头来,向身旁的崔昶问道,“子度世兄,我清河一脉的主事之人都到齐了吧。”

崔昶闻言也不紧不慢的扫视了一圈众人,然后才开口说道,“季珪兄(崔琰,字季珪),我清河一脉,该来的都已经到齐了,可以开始了。”

崔琰微微点头,站起身来向堂内众人微微行了一个礼之后,不紧不慢的说话了,“诸位族人,崔琰在此有礼了。”

众人也急忙站起身来回礼,“见过族长。”

(本章未完,请翻页)

稍后,崔琰伸手示意他们坐下,接着说道,“想必大家对近日朝廷的旨意,多少也有所耳闻。我冀州境内,大大小小的郡县,此时已经热火朝天的开始建立起校馆了。今日,召集诸位前来只为一事,便是为了这‘兴学’的诏令。”

听到这里,只见一旁的崔昶缓缓说道,“季珪兄,是想让我崔氏一族的选出一些人,做那教谕之职?还是说让我家族的年轻子弟们,进入郡县的国学校馆内学习,以应朝廷号召?”

堂内的众族人听到这些,也有人开始乱哄哄的搭腔了。

“对于朝廷的诏命,我崔氏一族向来是支持的。更何况族长大人,此时还是我冀州刺史呢。”

“只要族长有用的着的地方,只管言语便是。”

“对,我们绝对支持季珪族长,您的行动。”

......

听着堂内一众族人的响应,笑容顿时布满了崔琰的面庞,可这毕竟不是自己心中所念。

随即,他再次伸手示意止住了众人的议论,接着说道,“琰,在这里谢过众位族人的支持。不过今日某请诸位前来,并非单单只是为了这教渝和入学一事。

想必大家也知道,除了这个州郡的国学校馆之外,在洛阳还有两个至高的学府,一日太学,一日国子学。朝廷有明旨,令各州郡每年从国学校馆之中举荐优异之士,进入此中学习。只要是进了太学和国子学的,就可以说是太子门生了,那日后基本上也就是平步青云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