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光熹帝国> 第二十一章 上兵伐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一章 上兵伐谋(1 / 2)

光熹帝国 look 更新时间 2022-11-01

 大汉的未央宫,始建于汉初,由汉初名相萧何监造。惠帝以后,历代大汉帝国的统治者都在此处理朝政,丝绸之路、北击匈奴、昭君出塞等许多帝国的大事件都从这里开始,汉武帝刘彻也是在这里成就了他千古一帝的美名。

早在洛阳时,刘辩就一直想领略未央宫的风采,来到长安一见之后,便立刻感觉到了未央宫的雄伟壮阔。

相对于洛阳南北两宫的内敛与不求奢华,未央宫绝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华丽的帝王宫殿。

只不过刘辩生性淡泊,且是个实用主义者,对于过于华丽无用的宫殿并不感兴趣。在洛阳时也不喜住大宫殿,多数时间都呆在濯龙园的竹涛雅舍里。至于憧憬未央宫也只是因为它重要的历史意义。

所以从钟繇的府衙搬进未央宫后,刘辩除了在宣室殿和曹操等人商讨前方战事,其他时间都呆在麒麟阁或石渠阁里。

麒麟阁和石渠阁都是西汉时期的皇家藏书阁。不同的是麒麟阁主要收藏的是帝国历代以来的机密文件或历史资料,因武帝时获麒麟而建此阁,并置画像与阁内,故因此得名麒麟阁。而石渠阁则是帝国最大的图书收藏馆,包括秦代以后的所有书籍都收藏在此阁中。在阁的周围都以磨制的石块筑成水渠环绕四周,故名为石渠阁。

另外,麒麟阁里悬挂着包括霍光、苏武在内的十一位功臣的画像。中国古代图写功臣画像的制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虽然刘辩有着“不喜读书、工于淫巧”的恶名,可刘辩真正不喜欢的是刻板的经史子集和宫廷老师填鸭式的教学。相反的,前世做图书馆管理员时他就有机会接触大量的书籍,再加上他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力,这使他不但博览群书,还养成了逢书必读的好习惯。

故此刘辩在不办公时,便会在麒麟阁或石渠阁看书。

尤其在麒麟阁中,穿过一排排的书架,站在挂在墙上的那十一幅画像前,想象着他们曾经的丰功伟绩,曾经的悲欢离合。虽然他们此时都已经烟消云散,可他们的功勋和美名却永远镌刻在了历史上。

刘辩摩挲着画像上的人物,靠近他们轻声低语。

“总有那么一天,朕会跟你们一样名垂千古,受后世之人铭记。朕还将会建立一个千古永存的大帝国,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任何一个时代。”

刘辩的脸上露出一付充满炽烈**的笑容。

麒麟阁外,脚步声由远而近,侍卫长张韬来到刘辩身边,行了一个军礼,低声说道:“陛下,您想见的那个人已经来了。”

刘辩淡然一笑,收起了思绪,说道:“让他进来。”

“诺。”

张韬领命出去,不大一会儿领着一员武官走进了麒麟阁。刘辩回过身,看见那名将官身材高大,跟在张韬的后面足足高出他一头。外面的阳光照在他的身上,在他的身后拖下长长的影子。

走到刘辩近前,那员将官跪伏于地上,口中说道:“臣徐荣拜见陛下。”

刘辩微笑着说道:“徐中郎不必多礼,请起。”

徐荣站起身,刘辩仔细的打量了一下他的模样:四十左右岁的年纪,肩膀宽厚,皮肤棕黑,浓眉大眼,满脸的横肉。颚下一缕络腮胡显示出浓郁的西凉男儿的彪悍风格。

虽然徐荣的模样和刘辩想象中的那种英伟不凡,一脸睿智的模样有很大出入,不过这并不影响刘辩对他的好感,毕竟在原本的时空中,徐荣可是曾经击败过用兵如神,智谋过人的曹操和号称江东猛虎的孙坚的牛人。只可惜的是出身于西凉系,又在李傕郭汜之乱中守卫长安时战死,所以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后世的史书忽略。

这一世的徐荣在李傕郭汜击败牛辅和杀了董卓全家后,愤然起兵反抗李傕郭汜,却因为兵少而不敌,败退到长安投靠朝廷。

钟繇因为徐荣是西凉系的身份,长安守城战时一直没敢用徐荣,反而派人监视徐荣及其部属,害怕他和城外的西凉叛军里应外合。长安之围解了之后,刘辩来到长安,钟繇才向刘辩提及徐荣,刘辩一听到他的名字,立刻就派人将他传诏入宫。

刘辩亲切的拉着徐荣的手坐下,仿佛两个人是很久未见的老朋友一样。早有黄门奉上茶水,放在两人面前。

如今喝茶的习惯因为荀氏家族及其旗下避风塘的推广,已经逐渐风靡全国,荀氏家族也因此赚的盆满钵盈。徐荣来长安后也接触过喝茶,所以对侍者端上来的茶水并不感到有何奇怪,只是觉得天子的茶水比普通的茶水更加醇香而已。

徐荣为人严肃,不善言辞,心里明白刘辩叫自己前来必然有事,故而只是稍微抿了一口茶水,便把茶杯放下,默默的低着头等着刘辩说话。

刘辩也不着急,同样喝了一口茶水,先是向徐荣问起他在西凉军时的情况。

说实话,出身辽东郡的徐荣在乡土观念很重的西凉军中经常遭到排挤,受信任的程度还不如位在其下的李傕郭汜等人。能当上西凉军的中郎将也完全是靠自己的一刀一枪累积下来的军功。不过就算如此,徐荣还是坚持反抗屠杀董卓一家的李傕郭汜,对董卓献出了最后的忠诚。

徐荣将自己加入西凉军不得志,及后来与李傕郭汜交战败退长安等诸事都一一说与刘辩去听。在谈及到当前的战事时,刘辩向徐荣问道:“如今贼势猖獗,徐中郎可有破敌之策?”

听出刘辩有考较他本事之意,徐荣也不隐瞒,畅言道:“《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最次攻城’。两军交战,当以谋略为先。如今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四人受情势所逼,虽然共同反叛,然其心未必一齐。况且李傕郭汜皆是猜疑善妒之辈,若是使计离间,四人互相攻讦,其军自乱,是谓伐谋。”

刘辩听后不由得点了点头。说实话,从一开始他就想用离间计挑拨李傕郭汜等人的关系,自己好趁机渔翁得利,只不过没想到的是最后贾诩会拆穿了自己的离间计,说动李傕郭汜等人联合起来反抗朝廷。刘辩忙于军事上的布置,对于西凉叛军的离间便放在了一边。不过刘辩的离间还是有一定效果的,李傕郭汜此时也是形势所逼,面和心不合。长安之围解了之后,刘辩此时也有了将离间计继续的想法。

徐荣的话正和自己的心思,刘辩接着又问道:“那伐交又如何?”

徐荣答道:“伐交者,间断敌之联盟助援,令其散也。贼军势大,所依仗着除本身军队外,无非是益州刘焉、西凉马腾韩遂、羌兵、白波军等兵马。对于他们,朝廷或以名利拉拢,或以武力消灭,逐一破之,叛军其势必败。”

徐荣说的兴起,双眼变得烁烁有神,也不等刘辩相问,继续的说道:“敌军外援剪除,内部自乱,此时我军便可趁机集中优势兵力破敌于一战。此谓伐兵。叛军粮草补给皆出河东郡,若朝廷能出一支奇兵袭取河东,叛军将退无归路,战无补给,朝廷正可全歼叛军,一举解除心腹大患!”

徐荣的想法和曹操、荀彧的想法大致相同,刘辩又和他谈了很多细节。因涉及到自己的擅长,徐荣自然滔滔不绝。一席交谈下来,刘辩被他的才华所感染,深深的觉得徐荣绝对是这是个时代最顶尖的军事将领,内心对于将他留作己用的想法就更加的炽烈了。

两个人讲完,杯中的茶水已经喝完第四泡了。徐荣将自己心中所长一展而出,十分的畅快,刘辩见他的样子,便趁机提出让他加入朝廷效力的事情。

“贤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如今李傕郭汜叛乱,董太师已死。徐中郎何不就此投效朝廷,为国出力?”

听到刘辩所说,本来说的兴奋的徐荣沉吟了下来,考虑了一会儿,最后竟摇头拒绝道:“臣徐荣戎马一生,征战无数,如今已经心灰意冷,不愿再领兵打仗,只求布衣归田,做一个平头百姓。”

见徐荣开口拒绝,刘辩心里明白大凡像徐荣这样有能耐的人面对招揽都会有一种矜持的态度。对方不再三邀请几次才答应,不但会显得自己不值钱,还会被人讥笑为贪图富贵。故此刘辩对徐荣的拒绝也不在意,继续劝说道:“徐中郎正值壮年,一身本领怎可荒废在田园之间,不如留在朝廷一展所长。”

徐荣谦虚的说道:“荣出身卑微,又是西凉降将,怎敢在朝堂之上献丑!”

徐荣表面自谦,刘辩却听到他的话里似乎有所松动,急忙又加把劲劝道:“英雄莫问出处!徐中郎有韩信、彭越之能,留在朝廷之上必可为我大汉牧守一方,以后建功立业封侯拜相,也能博得个名垂青史的美名!”

刘辩盛情拳拳,说的已经够直白了,连徐荣加入朝廷后的待遇都开了出来。徐荣若再加推辞似乎有些说不过去了,他默然低头思虑再三,最后还是提出了一个条件。

“陛下盛情,臣深为感动。臣愿意为朝廷效犬马之劳,只不过臣还有一个事情希望陛下能够答应。”

刘辩心里有些不悦,觉得徐荣似乎有些仗着自己求才若渴的心情贪得无厌了。心里对徐荣的人品有些看低,不过脸上还是没有露出任何不快的表情,笑呵呵的问道:“徐中郎有话请讲,朕能办到的必然会去做!”

徐荣站起身,郑重其事的跪拜在地上,声音凄切的说道:“请陛下照拂董太师后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