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光熹帝国> 第十五章 结发成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五章 结发成婚(1 / 2)

光熹帝国 look 更新时间 2022-11-01

 回到并州的吕布似乎将感情上的失意发泄在对匈奴的进攻上,只带一千狼骑就突入匈奴大营。长戟所至,所向披靡。

直到匈奴单于的大帐之前,那锐利的进攻才戛然而止。站在帐外的于夫罗没有心情感叹面前那并州狼骑动如奔雷,止如静水的军风,冰冷的长戟逼在他的喉咙之间,他与长戟主人冷酷、蔑视的目光对视,浑身禁不住颤抖起来。

光熹二年八月初,并州的战报传回了京都洛阳。战事可以说乏善可陈,八千并州狼骑千里奔袭,击敌于上郡定阳附近。并州军军司马吕布携千骑突入三万匈奴人的营盘,生擒敌酋于夫罗于万军之中。不但着实过了一把霍去病的瘾,还成就了自己“飞将军”的威名。

从此以后,匈奴人提起吕布,无不视为天神。

胜利来得如此的快,反倒让刘辩感到有些措手不及。本来在他想象中应该是并州军将匈奴人击退,然后自己再按计划派出使节与于夫罗谈判。想不到吕布竟如此神勇,直接将于夫罗俘虏为阶下囚。怪不得他被视为三国中武力第一,仅凭一己勇武便可在东汉末年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

由于预先估计不足,军事上的巨大胜利反倒给政治上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对于于夫罗的处理让刘辩伤透了脑筋。是杀还是放,他一直都犹豫不定。

而且吕布生擒于夫罗后从容后撤,其余匈奴骑兵因为顾忌于夫罗的安全和吕布的神勇竟无人敢拦。所以现在匈奴的三万敌军并没有退去,只是驻扎在定阳一带不敢妄动。

前方传来的情报表明,于夫罗被俘后临时被推出来掌权的于夫罗弟弟栾提呼厨泉似乎还不能完全掌控手底下的匈奴军团。整个军队开始出现了小股军士溃散侵扰四周乡镇的事件。

刘辩担心若是境内的这股匈奴军团一旦分崩瓦解,化整为零,四散于乡里之间,那对大汉帝国将是一个极大的危害。

若朝廷出面吞下这三万匈奴军队又有些力不从心,大汉帝国自己的内部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更别提对匈奴军队的如何安置,匈奴与汉人不同文化之间如何同化的问题。

故此刘辩计议再三,还是决定按照原计划与于夫罗谈判,只不过提出的条件要比以前苛刻了许多。反正于夫罗现在已是阶下之囚,他要想活命的话就只能乖乖听话。

刘辩也不想在朝廷中派出人去,直接命并州牧王允为特使,向于夫罗提出了大汉帝国的和谈条件:

第一条汉匈友好。大汉愿意派兵助于夫罗复国,剿灭匈奴内部的“谋逆”。

第二条于夫罗回国即位后匈奴必须向大汉称臣,接受朝廷的册封,承认其属国地位,并派子入京为质。

第三条匈奴不得再侵扰大汉边境,为了两国繁荣昌盛,大汉愿意开放边境,与匈奴互通有无。

第四条为了跟上大汉帝国的文明脚步,匈奴应以汉语汉字为官方语言和文字,接受汉族文化。大汉会随后派人进入匈奴部落进行教化。

第五条今后匈奴在外交、军事和政治上的一切决策都要服从大汉帝国的指挥。

被俘的于夫罗本以为自己已是肉在砧板不死也要脱层皮,谁知道听到王允提出的和谈条件后,惊喜的发现自己不但可以逃出生天,还可以实现一直以来的复国梦想。

不过于夫罗也不是傻子,他也明白如果真的接受这份条约,那匈奴将彻底沦为大汉的附属,民族也将会遭到灭种同化。可是在于夫罗眼里看来,现在的匈奴已经无法再恢复其鼎盛时期了,与汉朝的关系其实早已从棋逢对手的对抗,逐渐转变为了依附关系。这份条约只是揭开了那块遮羞布,将双方关系明朗化。

而条约里的开放边境也是对匈奴有利的地方,茫茫的北方大草原资源贫乏,匈奴人除了放牧外根本不事生产。他们现在拼死拼活的来到中原抢劫,其实也就是想混口饭吃。如今大汉愿意开放边境进行贸易,虽然没有抢来的直接容易,但同样好过提着脑袋过日子的生活。

最主要的是于夫罗现在还是大汉帝国的阶下囚,如果表现的强硬拒绝的话,那有可能就是将他一刀咔嚓的鱼死网破的局面了。

故此面对着如此苛刻的条件于夫罗还是大部分照单全收,只是对其中的送质子进京和学习汉族文化表示了反对。

于夫罗年近四十才刚有那么一个儿子,此时正处襁褓之中,若是将他作为质子送入京城实在有些担心。而反对学习汉族文化更是为了匈奴部族不会被汉人同化。

然而负责谈判的王允一向是儒家思想熏陶下的士大夫中的标兵,在他眼里外姓藩臣送子为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现在汉族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向匈奴宣扬汉族文化就是宣扬儒家文化,这正是在完成先贤孔圣德教四方的梦想。对于这一条王允自然坚持不让,于夫罗也不敢过分强硬,最后还是点头答应。

王允见于夫罗态度恭顺,心里也很高兴,考虑了于夫罗儿子确实年幼的问题,代他向朝廷陈情。半个月后于夫罗收到了刘辩的亲笔回信,表示会将于夫罗的儿子当成自己亲生儿子养,并下诏收于夫罗的儿子为义子,赐姓刘姓,因为孩子还没娶名字,刘辩给孩子取名为刘豹。

于夫罗这才放心下来,点头答应了所有条约。王允立刻将准备好的条约让他签字。这些条约便是后世史书上所说的《定阳条约》或《汉匈友好五条》,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份落于文本上的外交条约,由并州牧王允和匈奴单于栾提于夫罗共同签字生效。(匈奴无文字,于夫罗按的手印。)

条约签订后,于夫罗也被放出来约束部队。而后王允又遵从刘辩的意思在汉匈边界上建了一座石碑,上面镌刻着条约的内容。双方在碑前发誓,永久遵守条约上的内容,如违誓言天打雷劈。

同时,丁原也遵诏组织军队协助于夫罗回国复位。并在于夫罗强烈的要求下派出了吕布带兵和他一起回国。

天性崇拜强者的匈奴人在定阳一战后已经对吕布的武力崇拜到无可附加的地步,在于夫罗心里并不觉得生擒自己的吕布有什么可恨,反而对他的武力钦佩不已,认为有他的帮助一定会使自己复国成功。

北面匈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张飞与任红昌的婚礼也逾期举行。

天家嫁女自然不能马虎,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古之六礼不可缺少。

和现代婚礼的热闹喜庆不同,汉代婚礼仪式繁杂多样、注重礼仪,体现的是婚姻的庄严与神圣。

迎娶之时,多在黄昏时刻,因为黄昏在阴阳学说中是“阳往而阴来”,而女子属阴,所以黄昏正是纳阴之时。

轮到正式的婚礼仪式已经是傍晚,没有音乐伴奏烘托气氛,男女新人皆穿弁服,男方头戴冠帽,女方盘头。先是礼者唱赞,作为小舅子的刘辩亲自来到婚礼现场为张飞和任红昌唱赞,这让两人感到无比的荣耀和感激。

刘辩此举也不是为了收买人心,只是以刘辩对任红昌的感情而言,想亲眼见证她能够得到幸福。赞词是由他亲自撰写的,展开洛阳纸后,刘辩阴阳顿挫的念诵了起来:

兹尔新婚,

有宾来贺,

亲朋见证,

共结连理。

赞曰:

伏羲制嫁娶,女娲立媒约。

日益其精,月润其华,谓之天地之大道。

人以婚姻为定礼,共牢而食,合卺而饮。

自此夫妻举案齐眉,比翼双飞,富贵荣华始不弃,千难万险终与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