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寻觅新生活
这是一颗硕大的固态行星,全宇宙独一无二:体积大,密度大,质量大。它的“伙伴”们也都是些大块头:两颗固态星,六颗液态星,九颗行星,绕着一颗更大的恒星运转。这颗固态行星就位于环绕恒星的第三条轨道上。这儿距离适中,冷热相宜,厚厚的大气包裹着星体,还有一颗身材硕大的卫星,保护它免受外来侵袭。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出一种高度发达的文明——圆球文明。用“钟灵毓秀”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
他们人口不多,整个星球只有几百个城市,以化学元素(包括同位素)的名称命名。若按原子量从小到大排列,可依次叫做氢城、氕城、氘城、氚城……。当然,城市的名字只是个代号,体现的是本城的特点或市民的喜好,跟排序毫无关系,城市的排序在圆球上也没有意义。
他们管自己的星球叫“圆球”,恒星叫“圆光”,卫星叫“环光”。圆球自转一周是一天,绕圆光公转一周是一年,环光绕圆球公转一周是一月。一年里分120(十五)月,一月1220(五十一)或1221(五十二)天。这些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时间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科学发达以后,他们用更标准、更精细的单位重新作了统一: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电子从氢原子第二轨道跃迁至第一轨道时所放光子频率的倒数;距离的基本单位,是真空光速与时间最小单位的乘积;质量的基本单位就是质子质量;能量的基本单位,是光速平方与质量基本单位的乘积。生活中常用的时间、空间、质量和能量单位,都是基本单位的整数倍。至于一天当中的具体时刻,按他们约定俗成的传统惯例,全球统一以硅城时间为准(不分时区),称为“标准时间”。
圆球人采用独特的三进制计数,这缘于他们的体型:正像星球的名字一样,圆球人就是个“圆球”。远古人类能够直接获得的计数工具,就是自己的身体,对圆球人而言,就是他们身体的周长和直径之比。那时没有精密的计算工具,甚至连语言都还没产生,说不出“一二三”来,人在地上滚一圈的长度,差不多正好用自己的身体量三下,满三归一,就产生了三进制(至于发现身体周长超过直径的三倍、乃至发现圆周率,那都是文明社会建立以后的事了)。
为什么要丈量长度呢?圆球生物大多靠摄取大气和地表的养分维持生命,不存在“大鱼吃小鱼”的问题。但一定空间内养分是有限的,消耗掉的养分要等待死亡生物的降解挥发来补充。因此,占有必要的、维持生命的养分空间,就是它们的生存目标。
对常年不断迁徙的低等生物来说,养分无穷无尽。可人类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过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圈一块能够常年供给养分的地方,就有了安身立命之所,丈量空间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讲到这儿读者们一定也知道了,上面的年月日数,也是用三进制计数法表示的。
就整个圆球来说,能够维持生命的资源量远远超过生物个体的总数。但是,人不是一生下来就均匀地散布在全球各地,而是相对聚集的。当某地的资源不够养活更多人时,新一辈的圆球人,就要主动去寻找、开拓新的领地。直待老一辈中有人死去,他的那块空间才由后来者占据。这导致了两种前后相继的结果:首先,人类不必为了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和资源拿刀动枪,更不必为了生存大开杀戒,这里的空间被分完了,就到别处去;接着,为开拓新领地而进行的探险和迁徙,便因生存压力而产生,并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元素,这也是大多数孩子真正迈向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当某地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一个平衡点——也就是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零——时,此地的居民便可免去迁徙的劳顿,依靠这里的养分世代生存下去。人类(和大多数圆球生物)的孢子分合繁殖方式使他们的数量不可能大规模增长。他们往往是10(三)【注释:这里的“10”即采用三进制计数,也就是三。自此往后,引子的正文部分(括号以外的内容)除俗语、成语有“三”及以上的汉字外,再不出现大于“2”的数目,一切数字都用三进制表示。当数目过大时,用科学计数法。为方便起见,每个三进制计数后面,都在括号里用汉字写出了它的十进制数目。】人以上共同孕育后代——这一过程叫“繁殖仪式”:每人从身体上分裂出一个孢子,这个孢子携带了他本人的生命信息,然后所有孢子合成一体,融为一团孢质,并自然产生一层孢膜,保护孢质正常生长。经过11000(一百零八)天,孢质生长成型,放出气体,撑破孢膜,一个新生命就来到人世。
分裂孢子的过程并不好受,虽然只裂去身体的很小一部分,却和受伤没什么区别。人类身体坚韧,能随意改变形状而不会破裂,多数人仅仅在繁育后代时才“破身”。圆球人一生中可裂殖的次数大多在1000(二十七)次以下,10(三)次以上。一个人一辈子多不过产生1000(二十七)个孢子,能分裂出1000(二十七)个以上算了不得了。所以,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口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寿命的增长,而不是出生率的提高。当人类的平均寿命稳定以后,人口数量就慢慢地相对固定下来。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