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之后李世民沉默了,不是因为写的不好,而是太好了。
关键是和自己的那一首做对比,差距实在太大。
别的不说,就单单把第二联做对比。
自己的‘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比起陈景恪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不论是气势还是意境都差了不知道多少筹。
本来他还有些沾沾自喜,觉得自己那首诗写出了大唐的强盛,也表现出了自己的谦虚。
虽然不算特别好,但也在水准之上,此时听了陈景恪的这首才知道什么叫差距。
同时他也终于相信了陈景恪的诗才确实高明,一次两次可以说是巧合,三次四次就是必然了。
更何况第二联实在太相似了,完全可以说是孪生子。如果连这都能巧合,那也太匪夷所思了。
只可能是陈景恪看了他的诗,很喜欢这两句然后化用到了自己的诗里,而且还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忍不住提笔把这首诗写了下来仔细欣赏,然后就发现了瑕疵。
‘尚衣方进翠云裘’和‘万国衣冠拜冕旒’两句有重字;冕旒和后面的衮龙意思相重叠。
再仔细看又发现了更多问题,结构不严谨,韵律也不合规矩。
可越是如此他反而就越相信,这是陈景恪当场写出来的。
想来他是因为没有见过大朝会的景象,全靠参考自己的那首《正日临朝》和丰富的想象凭空而写,加上时间仓促以至于犯了这样的失误。
但瑕不掩瑜,这点小失误丝毫无损于这首诗的阔大气象。
一想到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自己上朝时的情况,他就心生欢喜。
忍不住又欣赏了一番,才说道:“景恪之诗才世间少有矣。”
陈景恪依然保持谦虚,道:“先有了大唐之强盛和圣人的正日临朝,我才能写出这首诗,真正值得赞美的应该是圣人。”
这个马屁拍的可谓是恰到好处,诗写的再好又如何,描写的场景还不是我一手创造出来的。
李世民高兴的大笑道:“哈哈,景恪此言过了,比上古圣君差之远矣。”
陈景恪正色道:“上古圣皇只是传说,真相如何谁都没有见过。而大唐的强盛却是我亲眼所见,圣人值得所有的赞美。”
李世民微微一愣,然后欣慰的道:“有你此言,我心甚慰。”
……
今天让他过来可不是谈诗的,又聊了几句李世民就转移话题道:
“你的《老子》我看完了,和传世道德经相差甚大。”
“然相差最大的还是注释,你的注释有太多惊世骇俗之处,若传出去恐使天下盈沸。”
陈景恪回道:“我亦知晓会如此,所以始终不敢让外人知晓此事。”
李世民问道:“就不怕你那位神仙师父发怒?”
陈景恪道:“我已经完成了他给的任务,剩下的就是圣人的事情了,大唐的未来会如何取决于你。”
李世民质疑道:“你就没有别的理想抱负?就不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想立德立功立言名留青史?”
陈景恪笑道:“我正在写一部医书,把自己的医术传给天下人。有了这部医书,还有书法以及诗词,应该不难在史书上占一席之地。”
“再说治理国家靠的是明君贤臣和合适的律法制度,这些大唐都有,哪用得到我一个医师操心。”
“我接下来就是享受生活,平平平安舒舒服服的活到死的那一天。”
李世民被噎的半天说不出话来,又是明珠入怀,又是神仙入梦,就是让你过来混吃等死的?
你对得起这么多传说吗?对得起你那個师父吗?
可是他发现自己很喜欢这个答案,作为创业君主,他很讨厌什么神仙下凡辅佐明君这样的戏码。
再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人才是哪来的,天下是怎么得到的了。
合着没有所谓神仙的帮忙,我们就不会成功是吧?
我们一群人拼死拼活打下来的天下,被一个虚构的传说给弄成全是神仙功劳了?
这是对他们最大的侮辱。
现在陈景恪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神仙子弟,反而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成就感。
看吧,连神仙子弟下来都只是给我带了个信儿,就好好享受生活去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治理天下是成功的,连神仙都无话可说。
嗯,如果陈景恪真是神仙子弟的话。
而且这番话也让他想通了一个道理,陈景恪是不是神仙弟子又能如何?
没他大唐依然蒸蒸日上四夷臣服,有了他最多也就是锦上添花。
与其纠结他的身份问题,还不如多想想如何利用好他带来的这些知识。
想到这里他豁然开朗,大笑道:“哈哈,令师若知道了肯定会生气。”
陈景恪回道:“师父的愿望就是华夏文明长盛不衰,这不正是圣人在做的事情吗,他只会高兴。”
李世民颔首道:“华夏之人皆同此心,又何止于令师。不过他传下的老子确实有许多优越之处,不能就此埋没。”
陈景恪心下有些欣喜,毕竟是他带过来的,还是希望能传播出去的,就问道:“不知圣人准备如何做?”
李世民摇头道:“还没有想好,不过不论我怎么做,都要先把它吃透才行。关于你的注释,我有许多不明之处,需要你亲自解答。”
陈景恪说道:“圣人请问,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