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父辈的时代> 第一章 分家 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分家 四(2 / 2)

父辈的时代 二木222 更新时间 2022-10-24

十斤莲藕

按照当时,这些绝对不是很高的要求了,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能拿出来。

主要还是讨个吉利,同时也都有各有讲究。

美酒,必须是坛子装十斤,每家每户的女儿出嫁前我们那都可以呼做“团子”,看到谁家闺女就说,这是谁家“团子”,因为你要娶走我家“团子”了,所以必须抱一个坛子给岳父岳母家,这样他们心里会好受些。坛子和团子谐音,撞上美酒,也寓意美好香甜!

大肉,就是猪肉,寓意美好生活不缺吃穿,而且村里乡里基本上都是以猪肉为肉食,酒席上猪肉做成的荤菜更是花样繁多!

大鱼,其中必须备上一条大鲤鱼,寓意鲤鱼跳龙门!其他就是鲫鱼,鲶鱼,胖头鱼,边子鱼等等组成十斤,寓意年年有余!

鸡蛋,寓意清清白白,飞黄腾达!

桂枣,半生是红枣,半生是桂圆,寓意早生贵子,甜甜蜜蜜!

大米,必须是5斤新米,5斤陈米,新米寓意今年五谷丰登,陈米,寓意居安思危吃水不忘挖井人!

土豆,寓意圆圆满满,多子多福!

面条,寓意长长久久,长命富贵!

莲藕,寓意佳偶天成,节节高升!

结婚的这天,我爸爸终于脱去了那身补丁解放衣,解放胶鞋,换上了一身白色衬衣,西装的裤子,崭新的皮鞋。

村里同姓同族的叔伯邻里兄弟嫂子们前一天就全部来帮忙了,在新屋和老屋的大门口,架起来油布的棚子,又从各家邻居借来了8张的八仙桌,32条长条凳,2口大铁锅,2个大蒸笼。

用砖块围了两个八卦形堆成半米的高度,架起2口大铁锅,这就是今天下午大师傅的舞台了。大师傅就是村里有酒席经验的大胖厨子。

至于今天准备的菜,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一直到1996年才逐渐形成了标准红白喜事的12碗流水席。后续再给大家一一道来。

爹爹去隔壁村请来了两个吹唢呐的老师傅,这两个老先生和我爹爹在大集体年代建立了深厚友情。尽管都是免费来帮忙,但是酒饭管饱,好烟阿诗玛已经塞进了他们的口袋。

大伙知道,只有在结婚嫁娶和村里老人仙去才会请唢呐,我爸说这就叫“喇叭”,一张双人的学生桌挨着新屋的大门放好,铺上红色的大张对联纸,两个老师傅坐在桌子后,从早上吹奏到晚上,每一个进门的客人都要点头示意问这两个老师傅的好。老师傅嘴上用力吹,手上轻轻按,一边陶醉,一边点头。

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今天宴宾,夫妻拜堂!

一曲高山流水,一曲花好月圆,一曲好日子,一曲凤求凰!

三爷和小爷到二爹爹家里借来了锣鼓家业,二爹爹家里的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也都回来帮忙了。锣鼓家业和唢呐在我妈妈那边也是应有尽有,全都备齐。

锣鼓家业,一面鼓,两把木槌;一面锣,一支木槌;一对大双钹(bo一声);一对小双钹。

鼓,这套家业最重要的乐器,其他都是伴奏。牛皮的鼓面直径1米2,木制的鼓身漆红,两枚大铜环一边一只,是用于抬鼓的。所以这个乐器,需要三个人完成,2人抬鼓,1人拿起两只系着红绳的棒槌打鼓。敲击的大鼓,咚咚咚咚咚。

锣,铜锣一响,黄金万两。形如满月的铜锣,铛铛铛。

双钹,铜质圆形的传统乐器,中心鼓起,两片相击作声,就像一个铜帽子,中间是红布流苏点缀。大双钹就像两个铜帽子相击,小双钹只比手大一倍,锵锵锵锵锵。

要选好去迎亲的队伍,操练这些锣鼓家业,二爹爹的二儿子就是我的“小父”我爸的堂弟鼓打的漂亮,大伯会敲锣,三爷和小爷就使大小双钹,另外找了同姓的两个后生抬鼓。

这套家业演奏起来,热闹非凡,“小父”用双手拿起棒槌敲击两声鼓面上方的木头,发出准备开始的信号。

咚咚,咚咚锵,咚锵咚锵锵咚锵,铛!

咚咚咚咚咚锵,锵咚咚咚咚咚咚,锵锵锵,铛铛铛!

咚咚锵锵,咚咚锵锵,咚咚咚锵锵锵,咚咚咚,锵锵锵,铛!

最后用棒槌敲击两下鼓身木头,表示一曲完毕。

继续敲击上方鼓身的木头,表示继续演奏。

演奏了十来遍,哥几个配合度已经像一个专业的乐队班子了。其实专不专业也无关紧要,图的就是一个热闹劲,欢乐劲。

爹爹交代我大伯,这次由你和你二爹带队。一定不能失了老木家的体面。

大伯说:“爸,你放心”。

爹爹说:“迎亲不走回头路,你知道的。你一会组织迎亲的人在村尾开始步行,从南边过去亲家家里,绕一整圈,接亲以后从北边走,可以走到村头,从村头进村。明白吗?”

大伯当然知道,这可是自古村里结婚的线路,他结婚就是这么走的。

娶亲不走回头路!

大伯点头说:“好的,知道!”

爹爹说:“去时是单数人一定要点好数,迎娶你弟媳回,再点一遍,一定是双数人回!”

大伯继续点头说:“好的,一定点清楚人数!”

爹爹说:“快去点人数吧!”

大伯刚走,爹爹又说,“两个小姑娘要带上啊!”

大伯知道,要两个未出嫁的女子去迎亲,也就是我小姑姑和她的闺蜜二爹的小女儿我的小小姑。

屋里屋外都是人,爹爹让小姑姑一起帮忙喊来二爹。

爹爹又对二爹说:“老二,烟准备了几条?”

二爹说,“准备了5条!”

爹爹说:“鞭炮准备了多少?”

二爹说:“有两蛇皮袋子了,不够了临时再买!”

爹爹说:“娃们出门,你要多教,顺顺利利把二媳妇娶回来!”

我爸老二,我妈就是二媳妇了。

一架大鞭炮噼里啪啦的响起,浓烟四起,响彻全村。这就是迎亲出发的信号。

二爹爹带着爸爸,带着锣鼓家业乐队6个人,小姑姑,小小姑,加上族里的兄弟,总共15个人就步行出发了,刚好凑成了两桌人。

爸爸和二爹分别推着自行车。步行1小时到了我爹爹家门口。

锣鼓家业咚咚锵了半个村,鞭炮炸了三回合,门口铺满了红色的鞭炮纸,噶噶爹爹家大门终于打开。

没有繁琐的找鞋子,没有繁琐的开门红包,除了必须封一个88元的红包讨个吉利。虽然没有闹新人,但是也挡不住满屋子人都来看新娘子的热闹景象。

吃罢午饭,噶噶爹爹家的大门再次关闭,女儿出行前跪拜祖宗,跪拜父母,家里关门放一架送行鞭,我的舅伯在门口,顺势从后背抱着我妈妈跨过家里的门,然后放在地上。

我的堂姐妹几个出嫁,也是由我双手夹住她们的胳膊跨过家门。

这是乡里出嫁的习俗。

从我噶噶爹爹家门口开始,亲人们开始走路送新娘,一路送到村尾。此时的噶噶爹爹婆婆就会留在家里,怕新娘子太不舍,也怕自己的眼泪被儿女们看到,尽管这是大喜事。

迎亲送亲的队伍走过村里每家每户的门口,每家每户的族人都要在自家放一架鞭炮以示送亲,以示不舍,以示隆重。

接亲的队伍在最前面走,中间是新郎新娘,新娘由家里族兄搀着前行,后面是送亲的队伍。

接亲的队伍锣鼓响起,送亲的这边同样的锣鼓相和,咚锵相交。整个场面人声鼎沸,锣鼓相随,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这咚咚锵锵咚锵锵的锣鼓交响乐,祝福着这最大的人生喜事!

送亲的每家每户门口放一架鞭炮,二爹也要回敬一架鞭炮,所有的人都需要等鞭炮放完再走到下一家,再接着放鞭炮。人家放鞭炮的时候,二爹都要迎上去送上人家一两支香烟。路遇的送亲的人,也都是烟来鞭往。点头谢谢!

俗话说得好啊,抬头嫁姑娘,低头娶媳妇。

可是只要男方,礼仪周到,客客气气,娘家人也不会有为难的道理。

终于到了村头,新娘流着眼泪一路回头想多看几眼从小长大的故乡,从此刻就要嫁人,就是别人家的人了。

新娘上了自行车,慢慢走远,眼泪也慢慢止住。

其他人,挑起了我噶噶婆婆准备的新被褥,红色的新胶盆,新镰刀,新扁担,两套新衣服,新开水瓶,新胶桶,新衣架等等,一切一切新的东西,开始新的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要选男劳力来迎亲了。为了犒劳这些搬运迎亲的人,被褥里面都放着红包等他们发现呢。

路遇的每一座庙,每一架桥,都需要停下来放一架鞭炮。

感谢土地公土地婆,感谢河神,感谢黄天和厚土。

快到村头的时候,鼓锣家业又开始了,村里人都知道,新娘子回来了,虽然那边的热闹接近尾声,但是新郎这边的热闹还在继续。

我三岁半的大堂姐,一岁大堂哥,那么无忧无虑的时光,替我见证了这一场盛大的婚礼。

爸妈的新婚在新房进行。

但是一年后。分家就真正开始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