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武侠修真>宋谜二> 第1023章 钱都到哪儿去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23章 钱都到哪儿去了(2 / 2)

宋谜二 小猪的眼睛 更新时间 2022-10-11

其余大部分淤泥则被堆在湖西山麓边,筑成一条长堤。堤上筑六桥,首桥因近一寺院,泉水自此而出,便称“环碧”;第二桥,因是金沙滩水的出处,便名“流金”;第三桥因近龙潭,深黝莫测,时有祥光浮水,题曰“卧龙”;第四桥便是“隐秀”;第五桥因桥畔建有“三贤祠”,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取名“景行”,喻好贤。第六桥因“虎跑、珍珠二泉之水出焉,其源长矣。《诗》云‘长发其祥’,非浚导不可”,题为“浚源”。人们为了感谢杨孟瑛,就把这条长堤叫作杨公堤。而杨孟瑛因疏浚得罪了不少豪富,次年便被调走他任。不久后,杨孟瑛辞官还乡,回了老家。</p>

小女子在这里说了这么多的明朝的杨孟瑛,是为了让各位知道,小女子接下来要将明朝的西湖工程与这里宋朝的西湖工程比较,是完全合适的,是有可比性的,是能互为镜子的,是比之有理的,是具有说服力的,是能相关的,是能作为论据的。哦,说到这里,小女子想补充一点,在汉唐之时,中华威名,远扬海外,我们那里的明朝也是有所风闻并相当景仰的。这明朝的杨孟瑛他很有意思,在对待西湖问题上,他觉得办事要有标准,努力要有目标,临安西湖的治理该到什么程度?当时,他的周围,众说纷纭,最后,他力排众议,以堂堂中华的唐代西湖为标准,他叫这为‘复唐之旧’。</p>

各位,现在,请掰掰手指,杨孟瑛要治理跟我们这里一样大的西湖,他治理时,明朝西湖的湮塞情况又是怎样的呐?他‘清田3500亩’,也有说是3481亩的,为方便计算,现以3500亩计。我们那里的明朝,1公顷=10000平方米=100公亩=15市亩,1平方米=0.0015亩,所以1亩=666.67平方米。当然,明朝和宋朝的‘亩’有点大小,我们大致可以将666.67平方米乘0.9作以调整。那么杨孟瑛他是‘清田了23.78平方米’。而苏轼的清淤结果,即苏堤的面积才44161.92平方米,即使以苏轼在疏浚时也是将一半的淤泥堆积成苏堤了,一半则堆积在别处了,那么,苏轼的处置面积也就88323.84平方米。相比之下,苏轼的工作量才是杨孟瑛的工作量的23.78分之一。</p>

好,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两人的工程款的比较。见前文,苏轼是101000两,杨孟瑛是23067两,苏轼的获款是杨孟瑛的4。38倍。这里要强调一下,杨孟瑛的开销是清汤寡水的,你看人家,这么大的工程,耗费都精确到个位数了,而苏轼则是一笔糊涂账。说起苏轼的糊涂账,要提醒各位的,上述的苏轼的101000两白银是宋朝廷中央政府的拨款,大家都听说了,苏轼在杭州,以要疏浚西湖为由,还搞了全城捐款,他得款多少,小女子无法知道。有一官吏说,苏大人治西湖,一半的钱粮是拨款,一半是自筹。那么,我们可以相信,该项目至此,苏轼已收获了202000两白银。这个说法能使人信服,有传说,苏轼大人他这次在杭州治西湖时,还从公款里拨出二千缗,自己再捐出五十两黄金,这两者合2500两白银,另还有出卖自已的书画作品,这笔酬多少就不得而知了。呵呵,一个只能在东坡上种菜度日的穷官,一个只能靠倒卖装面粉的袋袋谋生的穷官,还能随意地掏出500两白银用于公益,不大理解,除非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在这项目上,说苏轼的收入达202000两白银,应该只少不多,有许多款项尚未计入。</p>

说了苏轼在这项目上的收入,而来看看他的支出。这次的西湖治理,就是疏浚清淤,所以,项目中,基本上,只有人工费,没有材料费。你看他的苏堤,建成初期,是七段,中间的计划中的六桥,还在图纸上,就是因为这建桥是要人力加物力的,苏轼他不愿支付材料费,所以,就先空着吧。这里,本女子再次的鄙视一下苏轼!他不是说建长堤是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吗?那断成七段的堤,能解决交通问题吗?他不是说是为了南山女北山男谈恋爱方便才建堤的吗?那堤断成七段,你是在成就人家,还是在白相人家?</p>

说简单些,说绝对些,忽略掉些‘东坡肉’之类的消费,其实,苏轼在这个项目上,他没有任何的人工支出,因为,对于劳务支出,他想了个高招,就是‘以工代赈,募民开湖’。开湖民为募来之民,开湖薪由‘赈’折‘工’。呵呵,苏大人真聪明,先用足政策,再耍期货概念,把明天的力气今天先消费了。</p>

至此,大家明白了吗?本女子只是粗线条地提纲挈领的给大家说了这么一说,吓人不?呵呵,一个工程,工程量只是人家的23.78分之一,得款却是人家的8.76倍。而支出,人家是实报实销,需多少,取多少,没有中间款;而苏轼是只进不出!现金支出为零。嘿嘿,我就说不出什么话了,你们宋国可真是有钱,真不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人家游牧民族不眼红才怪了,人家不来这里打秋谷都不好意思再朝觐自已的五脏庙了……”</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