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智相> 第三十六章 殿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六章 殿试(1 / 2)

智相 别烦 更新时间 2023-06-0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此时,听到太子太傅的启奏,赵祯微微摇了摇头,面带慈悲:“太子太傅言重了。∑,这位年轻贡士,初到大殿之上,心情紧张在所难免。朕一问话,不免血气翻涌,呕吐也是正常的。看起来,这考科举,还是辛苦得很,伤了身体。诸位贡士,平日里一定要多注重休息,加强营养,才能来日方长,为我江山社稷建言出力。”

官家一发话,形势斗转,诸位贡士原以为是雷霆万钧到来,结果却是和风细雨,又听到皇帝关心自己的身体,个个感激涕零,立即下跪谢皇恩。

柳明下跪的同时,心中也对这位皇帝好感印象大增。历史上都说仁宗皇帝天性仁孝,对人宽厚仁和,如今亲眼所见,果然是如此。柳明不禁有些庆幸,还好自己没有穿越到嘉靖或者隋炀帝那种阴鸷凶狠的朝代。

殿试终于开始,诸位贡士坐在考桌前,面对着考卷,个个聚精会神,凝思冥想起来。

由于殿试不黜落,只是排名不同,因此考生们的心情还算放松。

考试内容为,一诗一赋一策论,时间是整个白天,在太阳落山之前交卷。柳明知道,诗和赋其实都是重点,重点便是那篇策论。因是官家亲自出题,很可能借此寻找和他想法相同的人才。

柳明做题也是行云流水一般,转眼一个时辰后,便开始主攻策论之题。

拿到策论题目,柳明心里抽了一下――“论古今长治久安之道?”

这道题目,曾经是汉武帝为了招贤纳士,廷试出的题目,为此吸引了大批如董仲舒般的人才。

除了柳明外,其他的贡士猜测道,这大概是仁宗皇帝想继续改革,因此招贤纳士。想到这,几人眼光都不约而同地瞄向了王安石,心想这位临川贡士那可是改革的达人啊,之前就在会馆内宣扬着自己的改革建言。这次,官家亲自出题,这状元也非王安石莫属。

只见王安石做完诗赋,见到那策论之题,联想到当初汉武帝廷试的改革背景,士气大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刷刷地写了个标题――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臣愚不肖,蒙恩备使一路。今又蒙恩召还阙廷,有所任属,而当以使事归报陛下。不自知其无以称职,而敢缘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幸甚!”

“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一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列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文德殿内,其他贡士还在思考的时候,唯独王安石已经如行云流水一般,将自己的报复和想法,全部附于纸墨。

在这篇文章中,王安石希望首先从政治改革的要求出发,提出了人才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在他看来,人才是变法的根本和核心,变法的主体是人,而变法首先也是为了人,人的改变是变法的先决条件和最后归宿。

写到一半,王安石突然发现自己的试卷已经答满了,这策论规定字数也就两千字左右。可是两千字对于王安石来说,连个头都没开,他伸手朝身旁的宦官示意,自己需要再备两份答卷。

宦官又拿上了两份空白考卷给他,让王安石可以继续完成他的策论。

主持考试的翰林学士富弼,见王安石这年轻人连要了两张空白试卷,有些奇怪,走上前来,站在王安石身边,看着其所作的策论,顿时一惊,这字字珠玑,鞭辟入里,实在是惊为天人的文章。

即使在朝的京官们,很少也有人能够像这位临川贡士,看问题如此深刻。富弼看着满心欢喜,心中却又升起一股忧虑。这一旁的柳明,自己的同门师弟,不就是落了下风?

富弼知道柳明已经连中两元,很有可能成为宋朝开国以来第一位连中三元的考生。如能取得此成绩,自然是脸上有光。可是富弼判断得出来,这王安石的策论,做得实在是异常完美,而且观点新奇。

他略带担忧地走到自己的学生柳明旁边,想看看他的策论做得如何。然而,见到柳明的文章内容,这位大学士眉头凝结起来,眼神中带着疑惑不解。

这柳明,为何这般行事?

殿试仍然在进行中,这王安石又要了两张空白考卷,让殿中主考官频频称奇。

一旁的给事中在富弼耳边低语道,“这王安石,莫非写了一万字?是否还要给他空白考卷?”

富弼低语道:“虽说策论只是两千字。但是我观此人文章写得甚为精妙,见解独特。官家性格宽厚,不拘一格降人才,那王安石想写几张,就给他几张空白卷纸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