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乱世七书之却月> 下卷 三十六章 垂老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下卷 三十六章 垂老别(1 / 2)

乱世七书之却月 导弹熊 更新时间 2022-09-03

 乱世七书之却月_乱世七书之却月全文免费阅读_下卷三十六章垂老别ps:将门有烈母

下卷三十六章

刘裕看着朱龄石喝完第三杯酒,心事重重地叹了口气。朱龄石放下杯子,看着刘裕鬓间越来越多的白头发,再看他杯中的酒没怎么动,不得不相信刘裕这样叱咤风云的人也会垂垂老去。

“宋公为什么事叹息呢?”

这一问引出另一声叹息。

长安方面前几天送来的奏报,让刘裕的心情坏到了极点。原本以为刘义真纵然不成熟,也不至于完全失去章法,孰料才坐镇一年,已经把府中军中搞得乌烟瘴气,一点点蚀掉了乃父金戈铁马打来的那点本钱。大夏固然不可与争锋,但也并非纯然不能周旋,现在这样全军龟缩在长安城内,粮草坐吃山空,军心日渐萎缩,正好给对方以围困全歼的最好便利。以前听刘穆之讲三国典故,说曹操笑话刘表的儿子都是“豚犬”,现在看来,自己这个儿子也比猪崽子狗崽子强不到哪去。

奏报最后,刘义真声称自己可以坚守到开河,希望父亲届时能如同北伐进军时那样,派出大队水师,满载军队和粮秣,溯河而上,里外夹击匈奴人。

刘裕只能苦笑。这儿子,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还以为军队像是雨后的蘑菇,随便伸伸手就能摘一筐!要说军队不是没有,但现在十个指头按虱子,哪一根都动不了,而其中利害玄机,又不能对长安方面明说。做父亲的即将在江东做一件大事,必须把所有心腹良将、信臣精卒都聚拢在身边,以随时应对不测之变。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关中那边独当一面,即便不能开疆拓土,也要守住家业,不要给这边添乱,不要让这边分神。可是!这个败家子!他连这点都做不到!

杀王修尤其让他骇然。把王修的密信转给刘义真。本意是让后者好好照照镜子,看看人家眼里他都堕落成什么样子了。信使走后,他曾经后悔过,生恐刘义真想歪了,会对王修有不利之举。后来觉得刘义真毕竟还是个单纯的孩子,不会有那么深的心机。纵然恨王修,也不至于对他有过分的举动。再说了,谁都知道王修是他刘裕亲自任命的刺史府长史,是他多年欣赏、栽培、重用的人,留在关中就是辅佐儿子的。要想动他,不能不看这个宋公的脸色。谁料竟然就杀了!还在奏报里找了个语焉不详的谋反罪名。笑话!一介书生,七尺微命,围在一群武将中,脑袋被驴踢了才会谋反!

恨不得生出长长一只手,把这个不争气的兔崽子从关中直接拎到江东,按在胡床上狠狠地揍一顿屁股。

但最终还是叹了口气:毕竟才是个13岁的孩子,就算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良久。浑身上下就算都是铁来,又能打出多少权谋的钉子呢?如果关中形势就这样糜烂下去,这个亲骨肉十有**就折在那里了。

不由得心头一寒。

方今之计。唯有派人接替刘义真,这样一则把他救出险境,二则尽力扭转局势。

派谁去呢?

今天的关中,已经被北府老将们视为不祥之地,越是有本事的越遭逢厄运。王镇恶、沈田子、王修相继横死,孤军困在长安城内。就算是有补天的功夫,也很难在这种态势下有所作为。能自保就算是很有道行了。而刘裕的江东棋盘上,目下也很难挪动哪个棋子。檀道济、沈林子这样的一流战将。都统领重兵,卡着要害州郡和江淮要塞,不到了刘裕完成既定计划的时候,挪挪脚都不行!

辗转几宿,想起来一个人。

朱龄石。

朱龄石胆大心细,文武兼备,有方面之才,在军中很受拥戴。此时的官职,是刘裕身边的相国右司马,位高权重,职衔高于关中诸将,和刘义真平级,有威望节制三军。更关键的是他和傅弘之、毛修之都能搞好关系。傅弘之从军之初,曾经犯下死罪,是朱龄石爱才,费了好大气力向桓谦求情,才从刀头下捞起来的。傅弘之还曾经做过朱龄之弟弟朱超石的副将,跟两块石头私交都很深。至于毛修之,他一向感激朱龄石替他报了家仇,跟后者是铁杆兄弟,毛修之的夫人还是朱龄石最小的一个姑姑。

总而言之,朱龄石去长安无人掣肘,说话算话。

不过酒过三巡之前,这层意思一直没有对朱龄石说破,此时见他问,微微一笑:

“石头啊,你今年多大啦?”

朱龄石本以为刘裕要问什么军国大计,不料一张嘴竟是问年齿,恍惚间没有说上来,刘裕大笑:

”还有不知道自己几岁的人吗?“

朱龄石笑着说宋公见笑,末将今年三十九岁了。

刘裕捋着胡子微微点头:

”正当壮年,做事的好年头啊!这就是说,当初我力排众议,把你从西阳太守直接提拔成益州刺史时,你刚好三十六岁,碰上本命年啊。“

这是朱龄石没齿难忘的恩德。六年前刘裕还是太尉,正在密谋伐蜀,从西南方向威胁姚秦。他需要一个既能打又善于统御将吏的远征军统帅,挑来选去看中了朱龄石。左右都反对,因为一个三十六岁的太守,不惟年龄偏轻,资历也难以服众。但刘裕的决心无人可以动摇,遂使朱龄石成为北府兵历史上最年轻的方面军主帅,带着宁朔将军臧熹、河间太守蒯恩、下邳太守刘钟等宿将,舟师大进,直取成都,从此成为刘裕身边经天纬地的股肱大将。

现在刘裕旧事重提,朱龄石马上离席跪地:

”若非宋公青眼,龄石哪有今天!龄石今生唯宋公马首是瞻,绝没有二话!“

刘裕示意朱龄石归座:

”都是自己人,别来那么多礼数。我就是羡慕你年轻,还能好好蹦跶些年。我是眼看着不行了。以前听老辈人说贪财怕死瞌睡少,总是觉得好笑,这世上的觉总是睡不够,哪还有睡不着的说法。这说着说着。我现在就睡不着了,每晚三个时辰都睡不足,而且梦多,老是梦见北府兵那些死去的老人。“

朱龄石赶紧安慰,说宋公你就是太忙了。蜀汉诸葛武侯食少事烦,总归不是养生之道。为天下苍生计。宋公要善加珍摄。

刘裕说人这个东西就是奇怪,年轻时牙口好,肠胃好,腿脚好,鸡*巴好。就是缺美食美女,也见不到多少美景。所以就拼了命地干,指望着富贵了这些就都有了。好容易富贵了,却是牙软了,肠胃不爱动弹了,腿脚酸了,放个美女在眼前,鸡*巴也不听调遣。石头啊。你说我们这折腾到头,图了个啥呀!

朱龄石正想安慰刘裕几句,使女端着一盘菜上来。还没到桌前,已经是香气扑鼻。刘裕举着筷子,满脸开花:

”来来来,石头,尝尝我最爱吃的蒸鳜鱼,用了紫芽姜和京口醋。很解馋的。“

朱龄石夹起一片鱼,小心地用舌头寻找鱼刺。结果没有找到,后来发现这块肉里根本没有刺。再一看盘子里的鱼。才注意到根本就没有骨头。抬头看刘裕,刘裕也是惊喜之余有点诧异:

”好些天没有吃,厨子换做法了。“

叫人过来一问,说厨子的确是前几天学了剔骨鱼,这样宋公吃...

起来就不必担心鱼刺扎嗓子了。

朱龄石连声夸赞厨子有心,却发现刘裕的眼神渐渐暗淡下来,猛地意识到”骨肉分离“让刘裕想到了远在关中的刘义真。赶紧放下筷子,再也不去碰那尾鱼。

刘裕呆了一阵,缓缓地说石头你知道我今天为什么找你来吗?

说着从袖筒里摸出关中来的奏报递过去。

朱龄石一目十行地看完,已经明白刘裕今天召见自己的用意,不等刘裕张口,立刻跪在地上:

”宋公若需要龄石前往关中,请即刻示下,我这就起身!“

刘裕先是满意地点点头,而后示意朱龄石就坐:

”石头如此慷慨,甚慰我心。不过关中形势,已非去年你我北伐时可比,现在长安以外的郡县纷纷投降大夏,长安孤悬敌境,怕是很难维持。我马上奏报朝廷,任命你为都督关中诸军事、右将军、雍州刺史,代义真镇守长安,那里所有军马将吏都听你节制,你可以专权赏罚,先斩后奏。你到了以后,让犬子立刻出发,叫他务必轻装,不要带任何坛坛罐罐,也不要为辎重所累,只管全速南归。过了潼关以后,才可以慢慢走。“

朱龄石盘点了一下长安诸将,皱起眉头:

”义真不能单骑回江东,关中诸将,谁护送他回来?“

刘裕说关中将领,全部留给你用,一个都不回来,我会专门派你的老部下、辅国将军蒯恩去关中,跟义真一起回来。

两人都陷入沉思。许久,刘裕起身走到朱龄石身边,按着他的肩膀,声音很低沉:

”石头啊,这次不是宋公命令你,是一个父亲求你。我当初思虑不周,让义真留守长安去管那一群桀骜不驯的宿将,结果接连发生内讧。我担心再拖延下去,我要白发人送黑发人,长安三军也死无葬身之地!倘如此,刘寄奴内有愧于祖宗,外无颜见江东父老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