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大捷,李元庆是亲历的,自是清晰的知道,这里面是个什么模样。
而宁锦……
跟广宁之役比,除了城池没失……有什么具体分别么?
是。
关宁集团的确是有资源,有着朝廷的鼎力支持,加之他们靠近蒙古,更容易搞来战马,可以挂上铁骑的名头。
但战役呢?战功呢?
所谓的关宁铁骑已经几年了?
除了当年的柳河之败,被鞑子几百人将七八千正规军杀的落花流水,他们什么时候出城作战过?
更不要提,是与后金的八旗铁骑来场面对面的硬冲了。
这样的军队,各怀心思的统帅者,又能指望他们有什么战斗力?
也就是靠着宁、锦的城池之利,耍耍嘴皮子、窝里横罢了。
但~,毛文龙的东江却不一样。
皮岛是有大海隔阂,后金军主力一时半会儿无法奈何皮岛,但,东江部的功绩,几乎都是毛文龙带着儿郎们冲杀出去,甚至,冲杀到老寨一线,一刀一枪的磨练出来。
是。
毛文龙的确是有败绩,但谁又能保证?能永远不败,始终都打胜仗呢?
但东江部儿郎宝贵的战争经验,却是关宁集团花上几千万两、甚至是几亿两的白银,也绝无法买来的。
再加之后期时,袁崇焕一度切断了登莱对东江的供给,儿郎们一度甚至连草根都吃不上了,更不要提,是百姓们呢。
人心都是肉长的。
也无怪乎在大局崩盘之后,陈继盛死,后来的黄龙也死,东江旧部,几乎全都投入了满清的怀抱,成为了满清马踏中原的排头兵、前锋尖刀了!
此时,李元庆已经处在这个时代,他当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而李元庆此时仔细思虑,历史上,袁督师之所以非要除毛文龙而后快,主要还是几个关键的原因。
首先,东江部孤悬海外,远离辽西中枢,虽有太监监军,却没有文官监军,加之毛文龙又生性桀骜,袁督师想控制东江,着实是非常困难。
直白点说,毛文龙不听他袁督师招呼啊……
再者,东江部几乎年年都有连绵战事,捷报不断。
尤其是功劳首级方面,每年最少也能搞个几百级,这让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两次所谓大捷、却只有寥寥不到三四百级首级的袁督师,很尴尬啊。
你毛文龙把事情都干了,还有我袁某人什么事儿?
这让心高气傲、尤其是成为辽东巡抚之后、想要大权独揽、凸显自己重要性、唯一性的袁督师,怎的可能忍?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也是极为关键的一个原因,毛文龙一直与朝廷保持着双线联络,几乎就不走辽西这边,这已经是越级,完全破坏了华夏传统的潜规则啊……
而此时,李元庆的辽南和毛文龙的东江并驾齐驱,便愈发凸显辽西的无用和无能。
所以,就算李元庆示弱,就算李元庆退一步,恐怕,也绝不会改变袁督师的态度,更不会改变他的决心……
而此时的辽西,赵率教一脉,祖大寿一脉,左辅一脉,朱梅一脉,基本上都已经成型了。
哪怕是当年的大佬李家、以及后来的吴家,在此时,不过还是不起眼的小喽啰而已。
在这般状态下,李元庆插足辽西,绝不明智,很容易肉没吃着,反而惹上了一身骚腥。
但李元庆与赵率教、祖大寿这些人还不一样。
赵率教、祖大寿这些关宁将门,是吃朝廷的粮饷的,他们的命脉,还是需要朝廷来供给。
而李元庆和辽南,则是完全已经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这也就决定了,李元庆绝不可能放开辽南,让朝廷真正插进手来。
也就注定了,不论是李元庆、还是毛文龙,与袁督师的矛盾,根本就没法缓和。
点燃了一颗雪茄,看着幽远的夜空,李元庆长长的吐出了一口浊气。
袁督师此人,还真是让人难以形容啊。
想除掉他很简单。
想打压他,依照李元庆此时的威势,以及同未来那位爷的私交,这也不困难。
可惜……若是没有袁督师,谁又来打破这个平衡呢?
他李元庆又如何获得更大的权利、更多的话语权呢……
想要改变世界,还是要先确保把自己能控制的、能做好的事情做到最好啊!
片刻,李元庆忽然一笑,狠狠把雪茄丢在地上踩灭,大步走回了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