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武神1890> 第二十二章 冬宫沙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二章 冬宫沙皇(1 / 2)

武神1890 文彰 更新时间 2022-06-05

 巨大的水晶吊灯,白色的大理石柱,贴满金箔的墙壁,美丽的雕像,极具艺术气息的壁画,富丽堂皇四个字都无法用来描述冬宫的奢华,在这个世界上能够与之媲美的宫殿也是不多。

这一切并没有进入中年人的眼中,反倒是目光有些恍惚,似在回忆,又或怅惘,苍白的面色,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健康的人。

丝丝涌上的寒意,亚历山大三世实难想象这是圣彼得堡的夏日,腰部隐隐作痛,让这位俄国君主,仿佛又回到了一年多前的那一天。

像之前的沙皇一样,克里米亚半岛是亚历山大三世最喜欢的度假胜地。

1888年10月,他带着家人畅游在温暖的黑海海水中。10月15日,心满意足的沙皇登上了返回莫斯科的火车,跟在他身边的是他的儿子,未来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当时他已经20岁了。

经过三天的行驶,18日清晨,火车到达塔拉诺夫卡车站,然后“飞一般”地向哈尔科夫狂奔而去。

一小时后,亚历山大三世带着家人到餐车用餐,在一张宽大的桌子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侍从们站立身后,表情十分轻松。

突然传来一声巨响,紧接着是车厢的剧烈震动,所有人都被晃倒在地。一位当时同沙皇一家一块待在车厢里的画师后来回忆说:“接着又是几声巨响,车厢侧壁开始断裂,车厢就像与轮子脱落了一样向侧向移动,窗子被震碎,然后车厢开始向一侧倾斜。当火车完全停下时,车厢几乎已经与火车底座脱离,霎时间所有人闭上了眼睛。”

当他们睁开眼睛时看到了令人振奋的一幕: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居然用自己强壮的身体顶住了塌下来的车厢顶部。如此一来,车厢空间变成了一个三角形,沙皇妻子和尼古拉二世以及几名侍从幸免于难。

沙皇一家在亚历山大三世的“一顶”之下幸免于难,不过,这一瞬间已有20多人死亡,300多米长的火车几乎完全倾覆。

亚历山大三世在车厢里的人没有全部爬出来之前一直顶着那沉重的车厢,结果腰部因为长时间的压迫落下了病根。

“该死的犹太人!”亚历山大三世咬着牙目光如火的恨声道,他很难相信底下人所谓的火车陈旧速度过快的证词。

俄国反犹的历史比较久远,从18世纪末起,沙皇政府就一直对其境内的犹太人实施限制和迫害的政策。

这种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实行"栅栏区制度",即在一些远离沙俄国家中心的边远地区划出一定的区域,让犹太人集中居住,以此限制犹太人的活动;其二是推行民族同化政策,集中表现在宗教和文化方面。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度改革,并揭开了沙俄现代化的历史序幕。由于受到当时西欧平等、自由和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亚历山大二世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俄国犹太人的状况,因此亚历山大二世时期被俄罗斯犹太人称为"黄金时期"。

可惜,188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遭到革命党人刺杀身亡,由于有犹太人涉嫌其中,反犹主义在俄国境内空前高涨。所有的非犹太俄国民众都参与了这场血腥的反犹运动,并且首开了集体迫害和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先河。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继承者亚历山大三世也在其顾问康斯坦丁·波贝多诺斯策夫"消灭1/3犹太人、驱逐1/3犹太人和同化1/3犹太人"的疯狂计划的影响下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反犹政策。

1881~1914年,沙俄政府实施的排犹反犹政策主要集中在经济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首先在经济方面,沙俄政府的反犹政策主要是对犹太人从事的职业进行再次的严格限制。

经过1861年在沙俄政府主导之下的改革后,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较大的发展,大批的工业化企业在俄国建立。然而这些新兴的工业企业大部分都远离犹太人居住的栅栏区。同时沙俄政府对犹太人在栅栏区以外的活动进行严格限制,使得犹太人很难在这些新兴行业中获得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沙俄政府还对犹太人传统的就业范围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对信贷行业从业资格条件制定苛刻的规定。

由于犹太人一直受到政府的歧视和限制,许多行业,如政府公职、教授、军官,甚至农民都不对他们开放。因此犹太人所从事的职业就集中在俄罗斯人眼中所有的低贱行业之中,如贸易中间人、信用借贷人及小手工业者。

据统计,在1881年就有85%的犹太人靠前述的三种典型的"犹太人职业"谋生。而在1881年之后,沙俄政府对犹太人传统职业之一的信贷业的从业者进行了具体规定,要求从业者必须是东正教徒,因此传统的信贷业也对犹太人关上了大门。

以上种种,犹太人不搞沙皇一家搞谁?!活的难受自然要起来造反,刺杀什么的都是小儿科。

沙俄政府的反犹政策直接导致了大规模的犹太外迁移民,其中有80%移向了美国,为后来强大的美国犹太社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另一部分移民则在"热爱圣山"等组织的带领下移向了巴勒斯坦、犹太人的"应许之地",这部分移民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及锡安主义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