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小孩子喜欢玩泥巴,不要怪他,因为这是刻录在人族基因中的经验传承。玩泥巴是制作陶器的基本能力,把泥土捏成形状,然后通过火焰烤制就是人族文明初期陶器的来源。
芸姚为了明年的咸菜大业,正在疯狂地玩泥巴,她是理直气壮,因为玩泥巴有大用处,女娲娘娘都玩泥巴呢。
制作陶器自然也有专业人陶人,知识是垄断在陶人手中的,但芸姚是穿越者这难不住她。一天可以制作十个土坯,先放在阴凉的地方阴干,然后烧火烤制。
很快芸姚就制造了一百多个瓦罐,坏掉的瓦罐也有一百多个。坏掉的就当成是练箭的靶子,全部射碎,碎片被芸姚做成了马赛克图案,在采邑中央拼出了一个‘朱’字。
国人和野人都是惊为天人,没想到把碎片拼在一起竟然有如此神奇的效果,他们是纷纷效仿,回家用小石头、小贝壳之类的碎片也在墙上拼马赛克的图片,风靡采邑。
“这算不算我的原创?”芸姚心想自己是不是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并不是,早在千年前人族墓葬里就会使用玉片拼图了,只是数量比较少,并没有流行。应该说是芸姚让马赛克流行了起来,因为她见采邑的大家都有兴趣,于是开创性地发明了‘图谱’。
不是每个人都有构图能力的,有些人或许想要制作马赛克拼图来装饰墙壁,可是收集了材料回来却发现没法下手,面对空白的墙壁,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把碎片组成一幅完整的图。
这个时候如果有设计图,或者有什么参照物的话就能让他们模仿了。
于是芸姚在竹简上刻录了一些例图,给野人作为参考。既然大家都有兴趣,那么芸姚自然不会小气,花费时间精力制作了‘十二例图’,包含了花、草、树、鸟、犬、猪、云、太阳、月亮、马车、射箭、房子。
芸姚先把竹简并拢在一起,当成是一个完整的平面,刻完图案后再用麻绳和皮革制作成竹简,虽然有缝隙,但并不会影响图案。
有了这十二个竹简之后,连野人也能快速上手马赛克图案,而且新的材料也不断被开发出来,不仅仅是石头和贝壳了,还有树枝、碎叶,反正一切可以分为一片一片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创作。
可以说芸姚的‘十二例图’拥有开创性的意义,配合马赛克拼图大大地开发周人的智力和他们的审美。同时也让大家意识到除了壁画之外,在竹简上也一样可以作画。
于是除了马赛克之外,竹简图也开始流行起来了。
不能小看西周的劳动人民,他们见到‘十二例图’之后很快就看穿了这种图简的制作方法。
以前的竹简都是先做成简,然后在上面刻字,但图简显然是先刻上画再制作竹简,所以一片片竹简上的刻痕才会首尾相接。
于是这个冬天,从芸姚的采邑开始,一股艺术的风潮刮向了整个鲁国。芸姚的十二例图随着凌人和考察芸姚采邑的使者传开了。
凌人并不是一批就结束采冰的,一共有好几批,他们来了之后深深被马赛克的图案吸引,回去之后在自己家也尝试制作。
而考察采邑的使者更是直接拿走了十二例图的竹简,说是要带回去让全国共赏,以彰显朱家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