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第二百八十三章 名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八十三章 名节(2 / 2)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更新时间 2021-10-06

况且虽然范仲淹不再是中枢宰执,但影响力犹在,提拔一个人只是轻而易举之事,想到自己的名字可能出现在吏部升迁的名册上,不少人开始热血起来,纷纷向范仲淹拜别,准备赶回去着手实施。</p>

范仲淹点头应允,同时说道:钱塘楚知县且先留下。</p>

听闻这话,不少人步伐一滞。过了片刻,没有听到范仲淹呼唤自己名字,才磨磨蹭蹭的离开,目光闪过羡慕之意,而张元善更是微微失望叹气,当然不是嫉妒,而是楚质还没给人家一个明确的答复,本想出衙再问的,没想到又错过机会。</p>

太守当其他知县都离开之后,楚质轻轻行礼,不知道范仲淹叫住自己有什么事情,心里有点忐忑。</p>

刚才分派任务时,楚质负责的工程比较轻松,就是疏通下西湖几个支流的淤泥,让湖水流淌的湍急些即可,相对其他人刻苦攻坚的工作,的确容易得让人妒嫉。</p>

但这也不是范仲淹偏爱,主要是钱塘县的地形地貌就是这样,要么就是没水,要么多水的地方成灾,而江水离最近的村子旱田起码有四五十里,途中布满山石,就算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也没有这个时间挖通。</p>

坐到前面来。范仲淹指着身旁的座位说道,目光掠过温和之。</p>

迟疑了下,楚质轻轻施礼,上前几步,悄然落坐,腰板挺直,目视前方,呼吸尽量放缓,一副正襟危坐的模样。</p>

嘴角泛出一丝笑意,范仲淹说道:粮价上涨的几日,城中百姓对老夫,,可有什么怨言</p>

心中一震,楚质侧头看向范仲淹,口中连忙道:太守何出此言,以城中现在的情况,粮价上涨实属必然,百姓岂会有什么怨</p>

你才上任几天,数,学会了官场中欺上瞒下的那套,若是让济川兄知道小心挨他的尺子范仲淹说道,言辞看似厉害,却没有丝毫严厉之音,语气反而有点像慈祥的长辈在教育小辈一般。</p>

楚质不好意思的讪笑起来,目光落在范仲淹身上,略微观察片刻,心中有些莫名酸楚。</p>

此时的范仲淹身穿绯红官袍。身腰笔直如同一棵苍松,满面红光,看似精气神十足,然而龙白的须末稍微微曲卷,显得有些凌乱,本应炯炯有神的双瞳,却泛着黯淡之色,眼圈附近有些微的红肿,显然是睡眠不足特有的模样。</p>

即使你不说,老夫也能猜测得出来范仲淹轻叹说道:想老夫一生爱惜蒋名,不想在风烛残年之时,却晚节不保</p>

楚质知道,范仲淹承认自己爱惜名声,其实也是有根据的,少年时的范仲淹曾经写过一诗中自抒抱负:有客淳且狂,少小爱功名;非谓钟鼎重,非谓竿瓢轻同时,他慨叹道:风尘三十六,未作万人英。以此看来,出身贫寒的范仲淹很想出人头地,而且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功了。</p>

对于范仲淹的爱名近名。当时颇有些非议,范仲淹入官的举主晏殊就曾告诉过他,说有人议论他好奇邀名,当时的宰相吕夷简说范仲淹务名无实,而另一位宰相王曾,也说过范希文未免近名之类的话。</p>

不过楚质却明白,对于范仲淹的爱名近名,除了有人出于恶意攻击之外,不少人却是误解了。在楚质来,一个人看重和爱惜自己的名节名誉,立身扬名,是件好事,而不是坏事,一个人能爱惜的声名,就算是在沽名钓誉,但也起码不会做自毁名誉的事情,对谁来说都是件好事,应该加以提倡才对。</p>

况且范仲淹提倡注重名节。可以说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一种拨乱反正,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由于王朝更迭转换频繁,士大夫往往转仕几朝,如自命长乐老的冯道。就历仕四朝十君,而宋朝取代后周之后,后周就有一批士大夫成为宋臣。</p>

在宋初的几十年中,2臣充满了朝廷,当然,对于当时所谓的2臣,在舆论上也没有什么非议,后来,范仲淹痛感五代以来士风浇薄。道德沦丧,决定以身作刚。振作士风,砥砺士大夫名节,才有重名之声。</p>

在下官看来,太守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乃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一世之师楚质快的引用大堆后人评论范仲淹的话,随后说道:况且。</p>

停。还没等楚质况且下去,范仲淹连忙打断,神情有些古怪:你刚才那溜须拍马的话,是谁教你的</p>

眨了眨眼睛,楚质指天立誓道:这绝对是下官肺腑之言</p>

要知道在中国,一个改革家。特别是一个失败了的改革家。在他的生前身后,往往会非议甚多。以致盖棺难以论定,然而,主持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却是个例外,无论是在在宋代,乃至后世,对于范仲淹的评论绝对是赞誉有嘉,像这种纯粹的伟大人物,楚质当然是敬仰之极。</p>

况且这件事情范仲淹也走出于好意,是为了大局,才涨粮价的,只要再一段时间,楚质相信百姓都会明白范仲淹的良苦用心,根本不必有晚节不保的担忧。</p>

看来济川兄书信所言皆是事实,有时滑赖不堪之辞果真不虚也,不过你也不必如此安慰老夫范仲淹摇头轻笑道:老夫固然爱惜羽毛,却知何为大节,绝不会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p>

由此可见,范仲淹的近名。是建立在高度事业心之上的重名,好的是大名大节,而不走出于个人目的的出风头,因此,他在生拼死后,留下的名都是一种正直之名。此外,当这种注重个人名节对朝廷利益有所妨碍时,范仲淹肯定是舍已而取大。</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