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第二百七十五章 献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七十五章 献策(2 / 2)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更新时间 2021-10-06

只,这只是下官微薄浅见,却不知太守觉得如何说了片玄,依然没见范仲淹有任何动静,楚质音量不由变小了。感觉有些许的心虚,暗暗的思索着自己的建议是不是有什么地方不符合时下的禁忌规矩,毕竟古代不比现代,某些大户人家心地善,毡粥赈济灾民也要酒报官衙,不然为朝过所忌。看你不顺:直接判你个收买人心,意图不轨的罪名也没地方喊冤。</p>

半个小时之后,楚质从州衙内走了出来,脸上表情淡然,几个等候多时的衙役连忙抬桥迎了上去。楚质不说,也没人敢多嘴询问他返回州衙有什么事情,一个衙役躬身将楚质扶入了轿内,询问式的轻声唤了句夫人。随后恭敬肃立在旁等候指示。</p>

回县衙。楚质的声音从轿内飘了出来,似乎有股轻微的欢快的意味。</p>

七月十五中元节,也就是鬼节,本来就是民间百姓较为重视的传统节日。最先或许是源于道家地官赦罪日。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可能是为了抢信徒,也开始横插一脚,弄了个盂兰盆会出来,两教自然就掐上了。</p>

而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也各有不同的解释,佛教强调孝道。道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法事,不过普通百姓也搞不清楚谁先谁后,反正不管是的官赦罪,还是中元普渡,都无非是供奉食品给先人,或者焚烧冥纸以安抚那些无主孤魂。</p>

可能是百姓都喜欢以最小的代价获的最丰厚的利益,反正分不清楚。那干脆就一起办,再后来又有所延伸,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祈福道场法会都搅在一起了,十分的喜欢热闹。</p>

而如今又逢旱灾来袭,私底下百姓就自到各地龙王庙宇寺观求雨不止。现在听说太守大人准备举办一个盛大的法会,带领全城百姓向上苍求雨祈福,纷纷积极响应,真正做到了有力出力,有钱出钱。</p>

特别是有些富户士伸,官员上门借钱粮时总是有诸多推辞,如今根本没人动员,却自的带领着家仆去帮忙搭建水6法会,为了能使会场进度更快一些,居然舍得将大把钱粮做为奖励以刺激匠役,有时候世事就是如此的讽刺,有些人宁愿相信上天神明的结护,把毕生血汗钱供奉给这虚无飘渺的存在,也不愿意从指缝间漏出丝丝点点给予急需的百姓。</p>

而一些普通百姓是如此,自己还要官衙的救济度日,听说要搭造水6法会场所,也急忙起来帮忙,以至于错过官衙放粮食的时辰,而督促会场工程进度的官吏支付给他们钱粮时。这些人纷纷推辞不要,以示心诚。</p>

这或许是愚昧无知的表现,但在古代却是无可厚非的,当遇到自己无力抗拒的灾难时,无数的事例证明不可能将希望全部寄望于朝廷官府。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向上天寻求安慰,百姓还能怎么办如果连这点安慰都没有的话,那才真的是难以承受的悲哀。</p>

七月十五日这天,杭州城外湖畔旁,阳光依然那么的毒辣,天空呈蔚蓝色的,一朵云彩也没有,太阳化做一团灼热的烈火,似乎想将人们烤熟。湖畔附近有几株稀稀疏疏的树木。枝叶还算繁茂,树荫底下自然挤满了前来纳凉了人群。</p>

然而无风吹拂,几株树木繁茂枝不要说随风摇曳,连晃都没晃一下。底下的人群不要说乘凉了,因为挤来的人过多,反而更加闷热,汗流浃背。身上的衣裳网被汗水浸湿一层。立即又被炎热的阳光烘干,如此来回循环,令人十分难受,心情浮躁之极。人多噪声自然庞杂,树枝上的蝉虫好像也被感染,不要命的嘶鸣起来。连喧嚣的杂音也据掩不住这嘶哑的知了声,两者相互交缠,形成一个气场,让人更加的烦闷,仿佛连呼吸的空气也带着火焰。</p>

尽管骄阳似火,闷热难教,但也抵挡不住百姓求雨的热情,在士仲及百姓的齐心协力下,法会的祭台已经搭建完成。高三丈,方长十五丈。祭台前面的诸天神佛塑像牌位就占据了一半地方,什么三清玉皇佛祖菩萨雨师风伯应有尽有,连附近的山神都牌位在上面,自然不会忘记形态各异的龙王,这已经是尽量删减了,毕竟司职雨事的神灵可不少,所以说不要怪某些单位机构分工不明,毕竟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习俗,不仅要加以传承,还要扬光大,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值的予以表扬肯定。</p>

台中央摆放着一个钠金大集,在阳光的反射下灿烂闪耀,让人不敢直视。木制品,如果不是时间来不及,听说有人愿意独自捐铜铸造一个真品出来,要知道宋代的铜可是紧俏货,缺乏之极,不然也不会有纸币交子的明,况且铸造这样一个大鼎。起码要万贯以上的铜钱才行,由此可知古代的信徒是多么的虔诚,宗教人士能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p>

毕竟历史上除了偶有的几次灭佛毁道行动外,历代帝王对佛道人士可谓是关爱有加,愿意出家为僧修道的帝王屡见不鲜,而北宋自然也遵循这个优良作风,对待宗教人士犹如春天般的温暖,赐田封赏那是常有的事情,而民间百姓也舍得花钱供奉他们,所以当这些个吃得白白嫩嫩的神佛在人间的代理人们出场时,祭台附近熙熙攘攘浮躁喧嚣的百姓立即变得心平气和起来,毕恭毕敬的让出一条宽大的通道。</p>

吴越杭州素有佛国之称,率率先出场的自然是城中名寺的主持方丈。只见他们披着金光闪闪的黄红袈裟,手里紧攥由紫檀香木精心雕琢而成的佛珠串涟,身后紧跟着一群沙弥,手里捧着各种泽光闪浮的金银法器。各色经幢招幡无风自动,这些大和尚们时而诵上几句佛号,时而朝围观百姓拈花微笑,自有一派有道高僧大德的风范,自然引得百姓指指点点出阵阵喝彩。</p>

见到僧人们风头大盛,那些道士真人们当然不甘示弱,轻捋长须,暗暗脚缘禹步,一身七星八封紫金袍衬映着无边的出尘意境,飘然犹如仙人。手中招魂铃不摇自响,清脆的哀乐声掠过,勾起一丝对先人缅怀黯然,让人肃然不已。</p>

这边佛道人士在暗自较劲,另一边祭台旁,不时行时搭起了几个彩棚。棚内桌案上摆放着时令果鲜,一群衣着华丽的士伸们享用着由深井水冻过的莲子羹,不时笑谈几句,旁边自有仆丛拂动团扇,引来阵阵轻风。十分的惬意。</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