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解码三国英雄> 第21章 荆州之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章 荆州之痛(2 / 2)

解码三国英雄 不言语 更新时间 2022-05-09

第三、孔明曾感叹,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其实,孔明要是苦谏,也能制止刘备东行。

为什么说孔明苦谏也能制止主上东兴呢?最少有两点理由说明这个问题。

其一、我们前面讲过,孔明带百官下教场苦谏,刘备就心中稍回。这说明刘备还是在意孔明的苦谏的。

其二、刘备对孔明还是比较迁就的。如称帝一事,百官上表建议刘备称帝,刘备很反感。后来孔明设计,装病逼刘备称帝,刘备不但称帝了,而且还说出了心里话,“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

由此两点可以断言,此次刘备东征,只要孔明苦谏,一定可以阻止刘备东征。

孔明对刘备东征为什么不苦谏呢?先交代另一个问题,孔明对刘备东征有过苦谏吗?可以肯定地说,对于刘备东征,孔明没有苦谏。如此断言,有什么证据呢?还是前面孔明自己说的,百官问孔明丞相秉均衡之职何不规谏?孔明曰,吾苦谏数次,只是不听。这只是孔明的一面之词,不足为证。另外这次苦谏,刘备不是听进去了吗?由此反正,孔明对于刘备的东征,孔明没有苦谏。

现在回到正题上来,孔明对于刘备的东征,为什么不苦谏呢?表面上看,刘备此次东征于孔明没有进行深层次沟通,而深层次原因是刘备另有目的,孔明也居心叵测。

那么,刘备另有什么目的呢?我们在前面讲过,刘备讨伐东吴就是四个目的。一是为关羽报仇。二是收回荆州。三是教训孙权。四是出口憋气,给孔明及部属看。后来东吴恐慑于刘备的震慑,派使者求和,而且愿意送回夫人,交还荆州,愿意将杀害关羽、张飞的仇人交给刘备处置,刘备对此置之不理。后来刘备带领蜀汉大军旗开得胜,关羽、张飞的仇人被关羽、张飞的后人以及其残忍的手段处死了,为关羽、张飞报了仇。孙权也愿意交还荆州,送回夫人,而且上表求和,承认了错误,表达了忠心,教训孙权的目的也达到了,军师及部属也见到了刘备的文韬武略给东吴带来的震慑,憋气也大舒了一口,同行的马良也乘机向刘备苦谏,“仇人已戮,其恨可雪矣,吴大夫在此,欲还荆州,送回夫人,永结盟好,共同灭魏,伏候圣旨。”刘备此时还为什么听不进马良的苦谏呢?况且,马良在刘备的心目中是有地位的。初入荆州,刘备就对马良讲,“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于情、于理,刘备此时都应该是大获全胜,见好就收的时候。为什么刘备不听从马良的劝告见好不就收呢的?孙吴两次求和,刘备都置之不理。特别是后一次,是在刘备出兵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出兵东吴的目的都圆满完成,而且,谋士马良一再进谏撤军,刘备为什么不见好就收呢?由此,只有一个原因,刘备此次出兵东吴除了以上四个目的外,他另有企图。他到底有什么企图呢?

他的另有企图与孔明有关,为什么刘备的另有企图与孔明有关呢?

我们回顾刘备这次东征的整个过程中孔明的所作所为就明白一、二了。事情之初,孔明是不苦谏,后在百官的劝谏下与百官一道苦谏,刘备心中稍回。后为了秦宓又上表刘备为秦宓求救。仅有这两次劝谏,刘备对此是有想法的。一是在出兵东吴这件事上,孔明态度暧昧,仅有两次劝谏。一次是被百官逼迫,不得已而为之。第二次是为了替秦宓求情。除此之外,孔明没有单独地、主动地、当面就刘备东征这件事苦谏过。由此刘备想起庞统,庞统为了西征,不厌其烦地、一二再、再而三地不遗余力地和自己反复苦谏,如何要西征、怎样西征?刘备将孔明与庞统比较,他认识到了孔明的深不可测。此次东征之前,刘备对孔明做过暗示,那就是出兵前会见诸葛瑾,刘备之所以要会见诸葛瑾,就是再一次告诉孔明,我刘备对于东征一事还在犹豫中,希望能单独听听你孔明的想法。孔明无意于此,所以刘备才执意要出兵。这次执意出兵的理由是对孔明彻底的失望。在决定生死存亡的大事面前,你孔明都能置身事外,那么,我刘备一旦离去,还有谁管得了你孔明。由此推断,刘备借此出兵的目的是锻炼队伍,培养新生代。而孔明作为局外人冷眼旁观的内心想法是什么呢?孔明从刘备的所作所为中看透了刘备的心思。刘备将他的表章掷于地上,已看出了对他的不满,而且将他留守两川,实际上甩开他孔明,单独行动。孔明想,你刘备原来进攻益州时有庞统辅佐,进攻汉中时,有法正辅佐,现在,你仍然甩开我,那么我们就骑驴看剧本,走着瞧。孔明有点幸灾乐祸。对于这一点大家也许尤为不信,不过,这是有事实作作证的。就是刘备依山扎寨这件事,远在天边的曹丕都知道了,近在眼前的孔明会不知道吗?作为办事谨慎的孔明肯定是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战局,而且孔明的行踪,马良都知道,那么,军队的行动孔明会不知道吗?由此判断,孔明不可能不知道,只是知道了装不知道罢了。孔明在等着看刘备的悲剧,然后以此要挟刘备。孔明有这样的心态会去苦谏吗?刘备看到了孔明的作壁上观心态,预感到了蜀汉政权的危机。所以,由难于决策、拖而不决的心态变得尤为坚决,不得不战。所以说刘备这次东征很蹊跷。

三、不得不战。

本来这次出兵东吴,在刘备看来,理由充分、义无反顾、不得不战,但由于部属的反对,使他犹豫不决而痛苦,再加上军师孔明对这次出兵东吴态度暧昧,使他更加痛苦。孔明对这次刘备出征东吴作壁上观,刘备心知肚明,由此引起了刘备更加深刻地痛苦思索,做出了一个更加坚定的决定,那就是对东吴不得不战。为关羽报仇是导火索,是表面原因;讨要荆州、教训孙权是一个目的,不是主要目的;赌气给孔明看也是做做样子,出出憋在心里的那口闷气,也不是根本目的,只是最初的目的;现在不得不战的根本目的是想借讨伐东吴练兵培植新生代,为政权顺利过渡到刘禅储备人才。除了孔明不配合,刘备从孔明那里感觉到了危机外,刘备还从现实中感觉到了危机,那就是跟随他的老部下已是七零八落、明日黄花了。恩若兄弟的关羽、张飞,已经不在人世。目睹蜀汉人才匮乏,所以,刘备不得不借出兵东吴练兵,培植新生代。从这次出兵东吴的人员配置状况来看,从攻城略地的战争实践来看,打头阵的、冲锋陷阵的都是新生代。说白了,主要是关羽、张飞的后人关兴、张苞等。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窥见刘备的真实意图。而且刘备对这些新生代的表现洋洋得意,刘备对关兴、张苞等人屡立大功无限感慨地说,“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矣,复有二侄如此英雄,朕何虑孙权乎?”进一步佐证了刘备有意栽培新生代的意图。这也是现实给刘备带来的危机感。从他刘备自身来看,刘备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他已年过六旬,时间与精力都不允许他蹉跎,况且,刘备历来就是一个有紧迫感的英雄。刘备当年寄居在刘表那里,就为此掉下过伤感的眼泪。《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有如此记载,“刘备见自己髀肉复生,亦不觉潸然泪下,刘表见玄德有泪容,怪闻之,玄德长叹曰,‘备往常身不离鞍脾肉皆散,今久不骑,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德不建,是以悲耳。’”过去,为髀肉复生而感岁月蹉跎,老将至矣而流泪,今天,到手的荆州复又被人夺走,刘备能善罢甘休吗?更因他明白他的荆州,在他手上丢失,不在他手上收回,那么靠刘禅是没有指望的。刘备感觉到自己一天天老去,如不趁此时收回荆州,也许,老天不会给他机会了。他更明白不加快人才培养,蜀汉政权会因后继无人而自毁长城。因此刘备要迫不及待地出兵东吴。有人也许会问,出兵东吴,如果只是为了练兵,那么出兵北伐,不也能练兵吗?而且出兵北伐,在蜀汉内部是人心所向。不错,出兵北伐,也能达到练兵的目的,也能达到培养新生代的目的,但是,相对出兵东吴来讲,出兵北伐,难度更大。一是曹魏势力大,二是路途艰险,三是理由没有出兵东吴如此直截了当。至于第三点似乎为大多数人不可接受,但其一、二两点是不应该怀疑的。因为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最后,把在自己累死在五丈原。也因此掏空了蜀国。由此来看,当时,刘备出兵东吴相比出兵北伐是比较清醒、明智地选择。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刘备出兵东吴的真实目的。由于现实带给他的危机感,由于自身带给他的紧迫感,他终于做出痛苦的决定,面对东吴,刘备不得不战。

另外刘备出兵东吴,也不是草率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密部署的。当时,张飞还在世,刘备让张飞提本部人马自阆中出发,自己统帅精兵与张飞会于江州。让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让赵云为后应,兼督粮草,黄忠为前部先锋,特别是对北面曹魏的防守更加用心。尽管刘备知道,当时的曹魏经汉中一战已伤其精骨,曹操也刚刚离世,曹丕才即位,权力还处于真空与过渡期。由此种种,曹丕还一时腾不出更多的精力趁机进攻汉中。尽管如此,刘备还是做了认真部署。强化了汉中的防守。汉中一向为魏延拱卫,这次出兵东吴前夕,刘备加派马超与马岱兄弟二人去协防。要知道,人家马超可是五虎上将之一,前去拱卫汉中,可见,刘备对汉中,对曹魏防守的慎重。应该说,刘备对出兵东吴,计划是周详的,部署是严密的,对东吴用兵胜算是有把握的。可是,最终,却失败了。

为什么失败了呢?我分析主要原因有三点。

其一、是时过境迁,懈怠了斗志。

作战是一鼓作气。关羽死后,要报仇,就要趁势而作。中间几经波折,不但没有趁势用兵,反而在众人的劝说下做了皇帝。然后又给跟随自己的部下封官晋爵,这样折腾下来,刘备自己多少有些麻木,部下也沉浸在授勋的喜悦之中,憧憬未来。对于报仇雪恨,这些人并不十分上心。如果他们有上心的事,那就是日后怎样帮助刘备统一中国,在刘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他们捞到更多的好处。这个时候谈报仇雪恨,已是明日黄花了。

其二,几经折腾,内耗了有生力量。在众人的劝阻下,刘备在报仇不报仇的左右折腾中,内耗了有生力量。最主要的是折腾死了张飞,要是有张飞在,冲锋打关那自然是万人敌。

其三,与丞相诸葛亮缺乏沟通,造成很多失误。如果加强沟通,上下一致,齐心合力,尽快出兵,最少可以避免火烧七百里军营的悲剧。《三国演义》说,诸葛亮在得知马良送上来的图本时,拍案叫苦,叹曰,“汉朝气数休矣。”由此推理,当有诸葛亮跟随,抑或即时与诸葛亮沟通,听听诸葛亮的建议,就可以避免火烧七百里的悲剧。当然,假设归假设,悲剧已发生,历史之所以不断地出现成功与失败,就是因为有人不断地犯错误。失败是因为犯错误,成功也是因为有人犯错误。

荆州之痛,给人留下的教训是什么?荆州之痛,告诉人们,做事要量力而行,见好就收。刘备出兵东吴,其间,仇也报了,恨也雪了,孙权也受到了警告,荆州也因此可以乘机收回,夫人也可以乘机归巢,诸葛亮及部属也可以知道了刘备的胸怀与谋略,但是,此时的刘备还不足,既得陇,复望属。最后被黄毛小儿一把火烧得一干二净,前功尽弃。历史就是这么突然,这么捉弄人,当你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所要的一切时,你认为来得太容易了,不去珍惜她,更不以此为满足,企图得到更多,历史却又在那么不经意的一刹那间又让你失去了一切。也许,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天命,专爱捉弄那些贪得无厌之徒。

当然,适可而止,量力而行,人人都知道,刘备也一定会知道,为什么做不到呢?不能适可而止、量力而行的根本原因,是自不量力。由于自不量力,往往自以为是,自以为是又因缺乏常识而往往固执己见。见到关兴、张苞兄弟二人夺了头功刘备洋洋自得,自以为打江山有这兄弟两足矣,而轻视老将,盲目自信,这是因自不量力而自以为是。为了避暑、为了解决饥渴,沿山林茂密处连营七百里安营扎寨,这是缺乏常识,连曹丕都看出来了的常识,曹丕据此大胆预言,“刘玄德败矣。”而刘备却不顾部属的反对执意如此,并大言不惭的说,“吾也常年在外带兵打仗,亦颇知兵法”。这就是因缺乏常识而固执己见,由此两点,刘备这一次几乎输光了所有的家底。

有一位哲人说,往往有些人虽说缺乏常识,但不缺乏主见。我认为这是最可怕的人。刘备因太有主见带来了荆州之痛,荆州之痛后还有夷陵之痛,夷陵之痛有甚于荆州之痛。欲知夷陵之痛为何而痛,请看下一节,夷陵之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