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明臣> 第一百三十二章 封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三十二章 封驳(2 / 2)

明臣 更新时间 2021-10-02

“这么说来,各位都不认同此疏之言?”朱厚熜冷声问道。</p>

各级官员沉默不语,有些官员想要说话,却发现身边的同僚没有动静,也不敢做这个出头鸟,只好退缩回去,低头垂首,而内阁中的几位学士,除了袁宗皋欲言又止外,其他三人似乎没有听到皇帝的问话,个个闭目养神。</p>

“既然此事尚有争议,那暂且搁置,退朝。”朱厚熜脸上现出一道红晕,冷冰冰的抛下这句话,拂袖而去,朱厚熜害怕自己再待在殿中,会忍不住朝百官暴怒喝骂。</p>

“皇上有旨,退朝。”司礼太监传唱起来:“皇上起驾,……。”</p>

俯卧恭送皇帝回宫之后,百官从殿下站了起来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先退出太和殿,从来没有见过皇帝如此生气,官员们也不禁有些忐忑不安,开始考虑自己做得是否太过份,但随即又自我肯定起来,觉得自己没有做错,发现皇帝错误的时候,应该直言以谏,这才是做臣子的责任,才不负天下万民所托。</p>

看着几位眼睛闪烁,似乎正在思考的同僚,袁宗皋轻轻叹气,也不理会众人,朝太和殿外走去,心中可以断定,眼前这一幕与某人肯定有关系,在坚持正统与忠于皇帝的思想斗争中,袁宗皋还是没有得出一出结论来,所以相当的无奈。</p>

杨廷和并没有理会袁宗皋的离开,一个没有自己主见之人,杨廷和从来没有把他放在心上,现在最为重要的是查清楚,这个张璁到底是什么来路,居然有这个胆子上疏给皇帝反对自己的主张,是自己的意思,还是别人授意的,还有就是该怎么应对以后的局势,看到皇帝生气拂袖而去,杨廷和知道事情不会这么轻易了结的,皇帝也不会这么轻易放弃。</p>

“杨学士,你看这事情怎么怎么办?”这时礼部尚书毛澄恭敬上前询问道。</p>

“不过是个媚主之徒想凭此邀功请赏罢了,皇上年少,听信此谗言,我等身为朝廷之臣,怎能受此迷惑。”杨廷和谈谈说道:“明日再上疏皇上,以明礼制。”</p>

“杨学士所言极是,我等知道了。”还没有等毛澄说话,其他官员纷纷附和起来。</p>

“皇上手敕,请各位大人接旨。”当众人附和之时,一位太监进殿唱喝道,群臣虽然迷惑皇帝刚回到宫里,怎么又有旨意传来,但还是依礼俯首听命。</p>

“卿等所言俱有见,第朕罔极之恩无由报耳。今尊父为兴献皇帝,母兴献皇后,祖母为康寿皇太后……。”太监摊开圣旨,只字诵读起来,皇帝言下之间是说,各位大臣所说的意思我都明白,但是,我的哀哀之情不能自已,罔极之思亦无方,可承朕命以表衷肠,希望各位大臣接受自己的旨意,可以勉顺施行。</p>

“皇上手敕,请杨学士制诏以告示天下。”太监收好圣旨,恭敬的奉给杨廷和,群臣都明白皇帝的意思,眼睛纷纷看向杨廷和,看他如何应对,如果就此接受旨意的话,那就是说以后再不能提及让皇帝继孝宗嗣的问题。</p>

“你回去回禀皇上,礼制未定,恕臣不能接旨。”杨廷和毫不犹豫的驳回道,这当然不是说杨廷和蔑视皇帝,他这样做是有所依据的,是光明正大的行使自己身为内阁大学士的权力,虽然说明朝是****王朝,但是有趣的是,当内阁学士认为皇帝的旨意有疑问时,可以驳回不遵其旨,皇帝的话也可以不听的。</p>

内阁成立之初,只不过是皇帝的秘书,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权力,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虽有大明正统朝末年的反复,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际,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可以封驳皇帝旨意的权力。</p>

这一切者离不开文官们长期的努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内阁逐渐演变,而其职责也是如此,开始拥有“票拟”和“封驳”的权力,“票拟”就是在奏章上草拟处理意见,供皇上决策时参考,而“封驳”就是对皇上下发到内阁的批示,可以提出反驳意见,当然这个权力没事的时候大学士们一般不会轻易动用的,没有想到在此事上面,杨廷和居然毫不在乎皇帝本人的感受,在众目睽睽之下拒绝皇帝的旨意。</p>

“杨学士,请您不要为难奴婢,这是皇上的意思啊。”太监额上开始冒汗,一方是皇帝,一方是朝廷重臣,权倾朝野,都不是自己可以得罪的。</p>

“你回去如实汇报即可,皇上不会责怪你的。”杨廷和冷淡说道,正忙着处理这事,哪里有空理会一个低贱太监的死活,看到杨廷和与百官这样的态度,太监知道事情没有回转的余地,只好哭丧着脸返回乾清宫禀报啦。</p>

“杨学士,看来皇上心意已决,这如何是好?”毛澄忧心道,但却没有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身为礼部尚书,自然要以身作则遵循古礼,岂能因为小人之言而放弃自己的原则。</p>

“不必担心,待我等进言规劝之后,皇上必定会回心转意的。”杨廷和自信说道,连正德皇帝这样天性爱玩的人都能说动,还怕现在的少年皇帝不成,百官也觉得有理,连连点头附和起来。</p>

乾清宫</p>

“启禀皇上,杨学士说不能遵旨,把手敕奉回。”刚才在太和殿传旨的太监俯跪在地上,用颤悠的声音说道。</p>

“退下。”朱厚熜挥手说道,太监小心翼翼的站起来,根本不敢抬头观望皇帝的脸色,慢慢的退后几步直至宫门,快速消失在皇帝眼前。</p>

“杨廷和,可恨。”朱厚熜脸色铁青怒道,若不是由于他的反对,刚才大殿之内百官肯定会赞成拥护自己的,而且居然把自己的旨意驳回来,简直是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这让朱厚熜怎么能忍气吞声。</p>

“皇上,慎言。”张信小声提醒道,若是这话传扬出去,御史言官又要进谏说皇帝说话不当,有失君王身份啦。</p>

“张侍读,现在群臣反对,朕应该如何应付?”在这个时候,朱厚熜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张信身上,而且也相信张信与以前一样不会让自己失望的。</p>

“现在皇上不须作任何动作,只须等下去即可。”在皇帝召集群臣商议的时候,张信已经考虑得很清楚,所以马上回复起来。</p>

“等到什么时候?”朱厚熜平息焦虑,知道张信说这话肯定有原因的。</p>

“正如百官所言,若是只凭张璁一人之论,难以服众。”张信分析道:“如果再有人上疏进言,证明张璁言论之正确,那百官也无话可说啦。”</p>

“张侍读所言在理。”朱厚熜虽然赞成,但却有疑虑:“但在这个时候,不知是否有人敢直言上书。”朱厚熜情绪虽然激动,但并没有失去理智,知道在朝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胆量敢反对杨廷和与朝中重臣的。</p>

“请皇上放心,有此先例在前,心有异议之人,恐怕再也忍耐不下去啦。”张信意有所指说道:“满朝文武想必也有忠心直言之人。”</p>

张信知道,杨廷和虽然在朝中威信极高,但是对他心有为满的也不在少数,想讨好皇帝的更加是大有人在,再加上张璁上疏也有道理,几种因素综合起来之后,肯定有人上疏支持张璁之言。</p>

“朕拭目以待。”朱厚熜期待说道,重新燃起希望来,他也相信朝廷成官员千上万,肯定还会有人会支持自己的,朱厚熜相信就算没有,张信也会想办法使其变成有的。</p>

“皇上,朝中是否有无忠心护主之人,这两三日即可得出答案,此事不急。”张信有些忧虑说道:“臣却担心另外之事。”</p>

“担心何事?”朱厚熜疑惑道。</p>

“张璁忠心上疏议礼,必然已经得罪部分大臣,臣担心有人会对他不利,若是御史言官相继谏之,不知皇上如何处理?”张信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刚才在殿中的时候,已经有些官员想置张璁于死地,其实这些官员的想法非常简单,既然我说不过你,那么我就让你去死,看你以后还怎么开口说话。</p>

...................</p>

新的一周,也多投点月票吧。(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