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国家人物志> 73.季羡林:国学大师的坎坷人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73.季羡林:国学大师的坎坷人生(1 / 2)

 导读:季羡林:“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

前国务院总理温曾五次看望季羡林:“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国学大师季羡

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10月,抵达哥廷根大学,结识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季羡林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就是半个多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