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国家人物志> 37.王成:中国的“顾拜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7.王成:中国的“顾拜旦”(2 / 2)

就在博联即将迈开大步之际,王成因晕眩症、哮喘病及倾囊负债和妻子、亲人的反对,使之梦想终于搁浅。王成没有升官发财的理想,多年来,他无力孝敬父母,也对不起孩子,在家中连一件衣服也没给妻买过,只是一味的四处奔波,为创建搏联而努力。但王成知道,亲人们的反对都是善意的,不得已王成只好将搏联的工作转入“地下”一段时间。

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王成曾向北京一所著名学府的知名教授去信征询意见,对方回答说:“搏联课题出乎想象,过于宏大,王成没有研究和可借鉴的文献资料,不便表态。”王成立即回信称:“研究者的注意力不应都集中在局部的、具体的、甚至细节上,综合性宏观性课题的创新也应该有人涉足……”王成接连去了10多封信,但都石沉大海,王成随之也理解了对方的心理。正如后来王成在一篇文章中所言:“究竟是什么制约了中国体育全球战略上的创新发展呢?是传统的守旧的惰性的观念与体制在作崇。”

劣质的观念与体制存在于社会各界。当王成向县上某位父母官第3次介绍搏联认识成果,并请求逐级上报开发成实践成果时,这位父母官脸色一沉,手一扬厉声训斥道:“小伙子,你再向我讲这疯话,我就叫人把你送到精神病院去。”随后王成在骂声中被强推出门。

起初,在王成的周围,有很多像那位父母官一样嘲笑王成的人,有人说:“工人嘛!不看自己是啥球人,还想办地球大的事。”也有人讲:“王成胡吹哩!是大骗子,谁相信他一个普通工人能干出体育上的大事,还能折腾得叫北京知道。”但也有好心人劝说:“你不要动不动就给京城伟大领袖写信,这样没有结果,还是务实干点挣钱的事为好。”后来甚至有人将搏联与邪教联系在一起,着实让王成愤无可愤。

在坚持与放弃中忐忑挣扎,在梦想与歧视中学会坚强,在生活与生存中涅槃重生。当博联即将山穷水尽之时,不少专家纷纷表示了支持之心。武当武术代表人游玄德道长、著名少林弟子武术著作家释德源、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新闻传播系主任易剑东博士、《少林与太极》杂志主编邱铭楠、《搏击》杂志副总编刘慧文以及《中国青年报》记者陆小娅、《中国体育报》记者杜文杰等都为搏联走出困境出了不少主意。尤其是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节目总监岑传理博士给王成的一封来信令王成颇受启发:“《王成搏击导报》我反复看过,名称和内容均很独特,搏联事业面临如山困难,但前景异常辉煌,贵报本身已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应很好的保护和发掘。”陕西省人事厅邓理厅长(后任陕西省人大副主任)知道搏联的成就与困境后,给予了特别的关爱,使王成这位初二便辍学的下岗工人走进了省人才交流中心,并在《西部人才报》以《一握王成手,伟业同拥有》为题介绍搏联,其合作篇如下:

“作为搏联事业发起人的王成,拥有搏联认识成果和搏联创业至高荣誉等无形资产价值。王成愿以这特有财富与有识之政府、相关单位或个人进行以下合作:

1、王成利用世界级搏联无形资产入股,与贵方股份投资合办相关体育产业机构,续创世界级搏联组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全方位互利合作。

2、出卖名誉。在贵方取得王成搏联冠名权后,其业绩宣传必须在贵方名义下出现在新闻媒体上,使贵方借此树形象扬美名获商机……”

不久,便有商界、体育界人士表示愿用有形资金与搏联无形资产合作。一位从事体育产业开发的朋友羡慕地对王成说:“搏联买卖可是你在全球的独家专利生意啊!”同时《王成搏击导报》停刊号以全球独家个人(王成)主办,独家个人姓名(王成)命名报名及独家个人(王成)内容形成一报停刊成收藏三大鲜明特色的绝对优势,已被中国集报协会会长、著名收藏家、人民日报记者罗同松、《天下奇迹创造者大全》主编、著名收藏家戴笠人、中国国家图书馆报纸收藏负责人张克清、国家体育博物馆文物部主任于学岭研究员以及陕西省档案馆等个人和单位鉴定并收藏,现已成为收藏界的珍品。但妻子的失业,父母的住院,女儿的学费,债主的上门……让王成不得不背起行囊,走上打工之路,并伺机寻找搏联的新出路。

体育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一分成就百分艰辛,王成认为当代中国的体育,应从过去的经验、现有的结论、原有的学科见解中超脱出来,站到如当年顾拜旦创建国际奥委会组织那样的起点和高度上去研究世界,发展体育,进而突破性的提高中国体育在全球战略上的创新发展。

站在全球体育战略创新发展的高峰上,没有宏观创造精神的体育是没有大前途的。搏联的路还很长,王成也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因为他相信一旦搏联成功,按国际惯例,搏联总部将设在发起国,这对以中国(北京)为中心的世界搏击体育、经济和文化的创新发展将大有裨益,将大幅度提升中国国家的外在形象。这是王成对中国,也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