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武侠修真>李白出侠记之青蛇> 四十九.末路与未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四十九.末路与未路(1 / 2)

 294

新客栈临河。

这地儿是一个货船码头,颇杂乱。门前有点冷落。隔壁人家是卖药的。到了前晌,中年女老板神色惊惶地从后门溜进客栈、来找上了年纪且腿脚不甚利索的掌柜即客栈老板。客栈后门旁,是厨房。她敲开后门进屋的时候,正巧被在此煎药的戴乃宜撞见。

戴乃宜心头一紧、赶紧回避。

她一来就听说,这两家铺子不仅紧挨在一块、关系也特别好。

客栈老板的孙子,是女人的干儿子。药店没有坐堂郎中。对医道有精深造诣的客栈老板,有空会到药店转转。遇上有急症病人来店里求医问药,药店女老板会来这儿搬救兵。所以,刚在客栈住下,她就请老人家给父亲把过脉、开了药方。随后,还在他的陪同下去药房抓了药。

等女人一走,她便请老人来客房说话。

老人说,药店女老板是害怕出事儿。

她说,不多一会儿前,她的药店突然有两三拨人进进出出。神情诡异,手携各种兵器。来人总是在问客栈情况,对昨日来客栈的老头儿的情况,问的尤为详细。她瞧那老头儿父女俩不像是坏人。也更担心闹出事来,伤了无辜的脱走不灵便的老人孩子。

戴乃宜惊骇莫名。听这一说,赶紧退了房。

她本想已够小心机警了,还是没逃过对手的魔掌,可见对手的忌恨、强大和可怕。随后她一边拜托药店女老板找了条准备南下的货船,赁下客舱;一边搁下重金,着掌柜的去请来几个腿脚劲健的街坊帮忙送客。

船搞定后,戴乃宜和众人将老爷子抬的抬、扶的扶,从客栈边门一口气绕了好大一个弯、弄到船上。

那天刮南风,货船拐入富春江后即挂起帆、往西南疾去。

当时慌不择路,只求离开杭州即可。

货船的目的地衢州(今浙江衢州)。

一路上,爷儿俩苦思去处,最后决定去歙州(今安徽歙县)。因为那儿有戴通早年的一个军旅部下兼好友汪涵的老家。这朋友乃唐越国公汪华七世孙,多年来一直跟他有联系,据说眼下在泉州(今泉州)任知州。他的妹夫,是当下北方的一位副将、后来安史之乱被冤杀的大将军封长清。其父亲是歙州当地一有名的大茶商,曾经受过他的关照。

于是,在船到了婺州(今浙江金华)后,

又换船辗转来到歙州。

295

那天船靠上码头,已是前晌。

这儿有一大片山脚下的水面。船家告诉戴通,这里叫鱼梁坝镇(今歙县鱼梁镇),是进出歙州的水上门户。

戴通点点头。

他叱咤运河数十载,当然知道歙州的分量。

歙州即后世的徽州。这里处在“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但也有一大好处即资源丰富。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北方迁移到皖南歙州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怎么办?古人利用丰富资源发展了商业。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这些是外运的大宗商品,茶叶有祁门红、婺源绿等名品。外出经商主要是经营盐、棉(布)、粮食等。歙州因此成为南方的一大通商口岸。

鱼梁坝下的大片水域,是歙商即商后世的徽商出发的,也称徽商之源。

此地右岸傍着山崖,有一长溜货栈。水上船来帆过,船上娃哭人喊、岸上驴叫马嘶脚夫的号子声。临岸的水里,是高高矮矮木石结构的码头,错杂凌乱。有船在靠岸,也有船起锚离去。戴乃宜将老父扶下船,瞧四周并无人注意她父女俩,才安下心来。

再放眼西北上方,情绪不由地高起来。

只见眼前一座规模宏大的拦河坝,巍然矗立。坝下激流奔腾。坝南端依傍一青带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街边有或大或小的屋子,白墙黛瓦,往鱼梁坝层层叠叠地蜿蜒而去。人家多有小院,有意无意地栽种些树木花草,装点些绿色、白色、黄色和红色。斑斑驳驳的,倒也别是一种味道。一种江南山里人家的土气和清秀。此时晚照还剩几缕暗红。像新嫁娘掩着的羞羞的脸一般娇媚动人。

戴通道:

“不走了。”

女儿明白老父的意思。眼下天色已晚,不必急着赶到城里那人家去。

还有一层,是这天已是腊月二十四,家家都在忙着大除、送灶王爷升天。后面的几天直到除夕,会更忙乱。尽管当时她父女俩已差不多花光了带出的不多的铜钱和几匹锦缎。只盼着能找到是其那人家,暂时喘一口气。可将心比心,家家忙着过年都嫌乱,再添像她爷儿俩这般的逃难的外乡人,如何了得、如何晦气。

他爷儿俩都是要强的人,心底里本就不愿有求于人。

眼下,还不如就在此地找一干净的小客栈、过完年再说。

既如此想,就淡然了。

于是,当下就将行李寄存在码头的管理所。

戴通一边闲闲地柱仗朝镇子走去他一边瞧身边人来人往。

倒有一种置身事外的从容。

296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这是李白写到过的鱼梁坝,出自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一首。

鱼梁坝,在我国南方各地都有。有人说坝是水上梁,有梁蓄水,便有鱼可渔,所以谓之鱼梁坝。不过,有学者认为,李白写到的鱼梁坝,在池州(今安徽池州)秋浦河段石台县矶滩乡境内。

眼下我这故事里说到的鱼梁坝,在歙州城南二三里,是所有鱼梁坝中最大,也许也是最古老的。

据考证,早在隋代,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数十丈,底宽上窄。顶宽丈余,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硬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有专家说,它是一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的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

而这鱼梁坝与李白有交集,是确凿无疑的。

据宋《太平广记》记载,唐睿宗景云中,当时的著名道士新安歙县人许宣平隐于歙县南山(今歙县南乡覆船山,主峰搁船尖),结庵以居。不知其服饵,但见不食。颜色若四十许人,轻健行疾奔马。时或负薪以卖,薪担常挂一花瓢及曲竹杖,每醉行腾腾以归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路人莫问归何处,穿入白云行翠微。'”天宝年间,李白在洛阳同华传舍看到许宣平的一首题壁诗即以前我提到过的那首诗。诗云:隐居三十载,石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清朝饮碧泉。樵人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李白惊为“真仙人诗也”,欣然由新安古道(即歙州南门到鱼梁古镇的古驿道)来到鱼梁古镇。

他在坝水下域登上一老翁独撑的渡船,打听许宣平的住址。

老翁笑答“门前一杆竹,便是许翁家”。李白访仙心切、一时未悟。

待下船登岸后才突然想到“门前一杆竹”乃渡船也。回头再找、翁船皆缈。此后,李白越岭翻山,多次求访也没有找到许宣平,就在他住的小草房的墙壁上题诗道:“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窥庭但萧索,倚柱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

后人在李白问津处立有大石碑纪之。

当然,这鱼梁坝与李白如何交集,这是几十年后的传说,跟眼下的戴通和戴乃宜无关。

后来李白来到鱼梁古镇寻访许宣平,最初的灵感,

倒是源自戴氏父女的这段传奇。

297

鱼梁镇像条鱼。

这儿本来只是个小山村。自隋代鱼梁坝筑就,才渐渐繁衍成现在这个样子。从码头往北,有一段约百十来长的石阶,外宽内窄、陡然蜿蜒而上,仿佛鱼摆了一半、无力垂下的尾巴。石阶两旁,是一些做小生意茅屋。

拾级而上,顶端有一大块鹅卵石铺就的平地。

迎面有三开间敞亮的铺面。最东边凹进去一块,是一座坐东朝西的屋子、镇子的里公所。门右手前有一棵古银杏树,稍空旷些。就像是竖起的拐了弯的鱼尾鳍。镇子东西走向,长约二里。

这儿是镇子的末端。一条石板道就像是这条大鱼的脊梁骨,南北垂直衍生出的十数条巷子,则是鱼骨刺。人一走动,这脊梁骨和骨刺便活了起来。说鱼梁镇像条大鱼,不仅是指它的外形,更多的是对此地如鱼一般机伶温顺的风土人情的概括。对鱼梁镇鱼性的把握,是后来的事。而了解鱼形,却用不了多少时间,因为它实在很小。

当天晚饭后,戴通拄着拐杖,在女儿的搀扶下,把一条长街转了个遍。

鱼梁坝镇子不大。

往西拐,是一条窄窄的街道。一色青石板夹鹅卵石铺地,朝西北蜿蜒而上。地面好似鱼鳞,故又称“鱼鳞街”。

街道两旁,是挤挤挨挨、鳞次栉比的两层楼的屋子,底下临街开了木排铺面。两旁的街面有各色店号。店不甚多,市面却甚为繁盛。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可到渔梁坝坝顶。街的尽头,是一座牌似的门楼,中间石板上镌刻“新安关”三字。此乃出新安第一关。关外一条道溯江而上。北去二三里,就是歙州城。

他爷儿俩走到门楼前,才兴尽而归。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