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都市言情>回乡小农民> 第五百二十六章 灌汤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二十六章 灌汤包(1 / 2)

回乡小农民 挣钱买房 更新时间 2019-09-09

 王勇将刘上将的那份演讲稿讲给众人听之后,一群人大受启发,当即来不及告辞就纷纷起身回了电视台,一番讨论之后很快就定下来调子。

等经过一个星期的精心制作的一部被命名为《我们到底怎么了》的九十分钟的纪录片很快就在半山电视台和广大村民们见面了。

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一个个或是让人伤感,或是触目惊心,或是让人拍案而起,或是让人泪流满面,每个看过的人都对此表示了极大地赞誉。

很快这不片子就通过熟人递到市台,当天市电视台也播出了这部让所有国人都备受震动的纪录片,一时间整个港城市的人都似乎在心里思考同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这是怎么了?

之后省台,国家台也纷纷来人专门索要这部纪录片,一时间这部片子和半山村电视台声名大噪,已经有网络视频网站来电联系想要将半山电视台的节目放到网络上去播放了。

这些事情自然不用王勇操心了,他依然每天重复这自己的悠闲的小日子,每天美哉美哉的。

王勇将一群人打发走之后,没事人一样躺在沙发上又迷了一会儿。可是经过他们这么一打扰,怎么也无法顺利入睡,干脆就坐起来向着中午做点什么好吃的。

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吃点啥好?家里好东西虽然有的是,可是吃多了也烦啊!百无聊赖,心烦气躁的王勇随手打开了电视机。

电视里正在播放某卫视台的著名饮食节目,请了一个大厨过来教观众做菜。以前王勇也看过这个节目,每期教一道菜,一般都是做法简单,营养丰富。好吃又好看的菜式。

应该是收视率不错吧,这节目在王勇印象里已经连续做了好几年了。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年代,要是收视率不好。电视台的头头们早就把这节目给砍掉了。

今天,这位大厨并没有教大家做菜。而是教了一个让王勇都很是有兴趣的点心的做法。这点心的做法王勇跟张叔也学过,不过因为做法太麻烦,前期准备工作太多,他一次也没有亲自试做过。

今天看到电视里那位大厨的做法,一下子就让原本显得浑身直痒痒的王勇来了兴致,撸胳膊挽袖子,就准备去厨房亲自做一回试一试。

到了厨房,王勇打开冰箱看了一下。在一个冷藏盒里发现了前天干妈做的皮冻。据媳妇儿说是干爹那天提了一句说是三叔那里做的皮冻挺好吃,结果干妈就上心了,吃完饭立刻就跑到三叔那里学艺去了。

等晚上媳妇儿从学校回来,干妈已经做好了一大锅的皮冻,晶莹剔透,味道鲜美,媳妇儿和干爹两个人一下子吃了三盘还嚷嚷着没吃够,可把干妈高兴坏了。

冰箱里的这块大概有三四斤,已经被冻成了冰疙瘩了。据说是干妈特意留给自己吃的,只是自己刚回来的时候却忘了这茬了。

不过有了这一块皮冻。倒是省了王勇很多时间了。看到这里,恐怕很多人都猜到了王勇要做什么了?没错,就是灌汤包。

灌汤包大名恐怕就算是没吃过的人。应该也多少听说过吧?

灌汤包最早出现是在北宋时期的京城也就是如今的开*封,当时据说还不叫灌汤包,而是叫灌汤馒头或者是灌汤包子。(没想到吧?灌汤包发源地竟然是这里?)

其外形精美,肉馅与鲜汤**一室,将吃面,吃肉,吃汤三位合一,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吃灌汤包,汤的存在是第一位的。肉馅次之,面皮再次。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出现了一位名叫黄继善的大厨,创办了一家专门经营灌汤包的饭馆叫“第一点心馆”。

三十年代的时候。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他对灌汤包的做法加以革新,将发面皮改为死面皮,同时在馅料里加入白糖和味精提鲜。通过“三硬三软”和面,使得面皮劲道光滑,不漏汤,不粘笼,不掉衣。

而且还改大笼屉为小笼屉蒸制,既保持了灌汤包的热度和形状美观,又便于经营,备受顾客欢迎,这就是灌汤小笼包的由来。

灌汤小笼包,皮薄馅大,灌汤流油,软嫩鲜香,洁白光润,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很快它的大名就传播开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欢。

当时王勇跟着张叔学灌汤包的时候,张叔还给王勇讲过一个关于灌汤包由来的传说。

相传在六百多年前,元末明初,朱元璋率军打到金*华城下,由于守城兵将早有防备,把城墙加高了好几尺,还给城门加上了万斤铁闸,似的起义军攻打了九天九夜也没有攻破这座城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