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长篇小说:发财年代——席庸礼著
【前言】:这是本人原创的一部纪实性长篇小说,忠实地再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昆明一隅的市井面貌和众生状态,可说是一种近乎原生态的历史记忆。对于改革开放艰难启动时期这样一页刚刚翻过去的中国当代史,如今四十岁以内的人是无法去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了,而对如今五十岁以上的人来说,它们应该还历历在目,犹如昨日。因此,用文字准确而形象地记录这一段历史,便成了我们这些时代亲历者的一份责任,因为任何一个伟大民族的历史记忆,都不该留下空白,都需要这样的民间生活实录去侧记与补充。
第一章临渊羡鱼
一九八一年春天,昆明的气候不怎么好,寒潮频频过境,老天乍阴乍晴。翠湖一带,初吐的柳芽缀满柔枝,远远看去如有暗烟在枝间浮动,春意是确乎有了,但朔风瑟瑟,白水凛冽,又依旧让路人佝腰缩脖,不胜清寒。
然而,春天毕竟是已经来了。
春天到来,冰雪消融,生机萌动,此刻的大自然,变化真是奇妙而神速。然而同在此刻,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比自然界的变化还要神速奇妙的,则是社会的变化,人的变化。政治空气的回暖,一道道禁锢的次第解除,引起了一种持续的兴奋、活跃与躁动;而自从自由买卖这个所罗门的妖精也被放出禁瓶后,社会经济生活,就如同骤然加入了大量的触媒和酵母,转眼之间就沸腾起来了。
首批涌到昆明来的生意人,多半来自开放较早的广东、浙江、福建。随身带着行商牌照,操着生硬普通话的沿海个体商贩们,自从发现了昆明这个大西南颇具潜力的市场后,便一批跟着一批蜂拥而至了。他们带来大量五花八门式样新奇而且价格低廉的日用消费品,诸如围巾、头巾、纽扣、皮鞋、袜子、花边、手帕、水笔、戒指、项链、夹针、发卡、成衣、布料、电子手表、打火机等等等等,应有尽有,无所不致。其中有港货,有洋货;有沿海地区生产的,也有转贩自内地的;有正楷的,亦有冒牌的。来到昆明之后,便大多集中到了青年路两边宽敞的人行道上去批发零售,于是仿佛一夜之间,就从地下冒出来一个繁华的集贸市场。
青年路热闹起来了,喧嚣沸腾起来了。走进街口,举目望去,便会见到货如堆山,商贾云集,往来交易者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大道两旁,简易货棚货摊密密匝匝,鳞次栉比,绵延里许。花花绿绿的货品摆起来,挂起来,满街花团锦簇,珠光宝气,青年路这向来素朴安静的小姑娘,一眨眼工夫,变成了花枝招展的摩登女郎。
僻处西南一隅的云南省,人多憨厚朴实,但也并非天生愚钝。一些刚开始自谋生计的个体商贩,一些雄心勃勃的年青人,见外省人做生意有大把的钞票赚,心眼儿也就活起来,壮起胆子,凑些本钱,跑广州跑江浙跑上海,搞起长途贩运来,并且也到青年路上摆摊设点,做起批零兼营的生意,跟外省人一较高低。另有些缺少本钱或胆气稍怯的年轻人,做不成大生意,便去帮那些新发起来的小老板们沿街叫卖。比如一条化纤料子裤,卖十块钱,叫卖出去一条有一块钱赚头;生意好时,一天能出手十来条,有十块钱好赚,这可是一般工厂工人上五六天班才能挣到的钱。于是街头街尾,便到处响起了老昆明人操着本地方言吆喝出来的叫卖声:
“呃!料子裤十块一条!十块一条!来挑来买!来挑来买!”
何良兴避开一个拦路吆喝着向他兜售裤子的精廋小伙,穿过小花园路口,继续沿着青年路东边的人行道由南往北走去。这位年届五十但不甚显老的何良兴,此时脚登一双老式高帮黑皮鞋,穿一条半旧的蓝布裤子,上身紧紧裹在一件已穿了有好几个冬天的蓝色咔叽布短大衣里。由于寒潮过境,早春的东北风带着刺骨的寒意,而他的短大衣又没有毛领子,他于是就用一条灰色围巾,把脖颈严严实实围住,还不时把他的两肩,下意识地朝上耸起。他把两只手插到衣袋里暖着,在货摊与货棚之间的夹道中缓缓地、悠闲地且逛且看,似乎漫无目的,只是随波逐流地在那些熙来攘往的男人和女人中间滑过去、擦过去、挨挤过去,然而实际上,他那火辣辣的目光,对这里的一切都分外关注,一刻也不停地、只在那些买进卖出的交易上面流连,尽可能把一切有用的信息,都收录进脑海中去。
何良兴外表闲暇,心中却压抑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焦虑与苦恼。这里红红火火的生意,大把大把的钞票,使他兴奋,让他激动。几个月以来,每逢星期四厂休日,他都被一种朦胧但又迫切的希望驱使着,从老远的西郊来到这里,对这里的讨价还价,买进卖出,倾注进极大的兴趣。可是这里的一切,却无情地将他拒之门外;他没有机会,更没有本钱,既不能买也不能卖,只能干瞪着眼,临渊羡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