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大凉山旧事> 贫穷的母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贫穷的母亲(2 / 2)

大凉山旧事 黑藜氏B 更新时间 2022-02-17

“铅笔断了,你把笔芯捡起来,夹起竹片子,还可以用呢嘛。”

“我把笔芯捡起来了,放在衣服包包里头漏掉了。”

女儿可怜巴巴地低着头,小手不停地绞着衣襟,连看一眼母亲的勇气都没有。

“你放在哪个衣服包包里的?”余香月蹲下身子,有些恼怒地询问道。

女儿以为母亲要打她,吓得浑身都在颤抖,连话都不敢说,哭得越发伤心了。

“问你是装在哪个包包里的?”余香月实在不忍心打她,声音却变得很严厉。

“……装在……这里的……”

余香月顺着女儿的手指望去,发现她衣襟口袋处,又磨出个破洞来了。

这件衣服前两天才给她缝补好,现在竟然又给磨破了。

这不能怪女儿费事,实在是这件衣服穿了好几年,布料朽烂,太不经穿了。

余香月没怪女儿,只是继续询问道:“那你今天的作业是咋写的?”

“数学作业是在学校里借人家的笔写的,语文作业是回来借小芳芳的笔写的,还没写完,她妈就过来把她喊回去了。”

“还有多少没有写完嘛?”

“还有三个字,老师说的,一个字写一排。”女儿还在抽抽噎噎地哭泣着。

“你呢?还有多少作业?”余香月转过头,看着身边那哭丧着脸、不敢吭声的儿子。

“今天才两道数学题。”儿子有些不知如何是好地回答道。

“也不多嘛,今天太晚了,不想去给你们借笔了,自己去灶门前刨两块炭,拿刀削尖了,将就着把作业做掉,明天我想办法给你们买两枝笔回来。”

余香月说罢,转身离开了,她现在还要忙着去拌鸡食,煮猪潲,给小儿子喂奶,实在没功夫照顾这两个孩子。

两兄妹见妈妈离开后,赶紧去灶房里去刨两块炭出来,用砍柴刀削尖了,当笔使。

以前很多山里孩子实在没笔时,都会找块硬炭,削尖了,拿来做作业。

用炭写作业,不能太用力,否则轻轻一按,炭尖便断了。

用炭写作业,字迹得写很大,经常要两三格才能写个字。

用炭写作业,笔迹很模糊,有时辛辛苦苦把作业写完,把本子装进书包里,只因为稍稍用力压了两下,里面那些作业便全报废了。

第二天老师打开作业本,发现上面满纸炭痕,黑魆魆的一片,什么都看不清楚。

遇到这种情况,老师根本不听你辩解,一律当你没写作业处理。

这种情况,余香月知道得很清楚,所以让两个孩子削炭做作业,实在是万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看来,得尽快去赶趟集,给孩子们买两支铅笔回来才行。

所以哪天晚上余香月便和丈夫商量着,该怎么给孩子们买两枝铅笔。

其实不仅仅是铅笔,线也要买束回来才行,盐巴也到了非买不可的地步,要是有钱,还得买点菜油回来。

这些日子又没盐,又没油,每天煮出菜来清汤寡水的,实在有些吃不下去。

可这些日子家里鸡没有,蛋没有,糠没有,粮食也不大够吃,哪有什么东西卖啊。

丈夫本来想编几双草鞋的,可这些天忙着给生产队盖牛圈,根本就没时间编。

没办法,看来只能拣些粗柴柈子,挑到山外樟河镇去卖了。

只是这阵子男人正忙给生产队筑墙夯土修牛圈,根本就走不开。

所以明天只有把幺儿交给三嫂帮着照顾,让余香月背着枝柴去赶樟河镇了。

商量妥当,男人便连夜赶到屋后去,用背架子装了满满一背粗柴柈子。

余香月身体不是太好,所以他装了估计有一百四五十斤,便不敢再绑了。

男人捆绑好枝柴,回来跟女人料理完家务,两口子便早早地上床睡觉了。

从他们村子到镇上,挺远的,背着枝柴,要翻山越岭地走三个多小时。

所以他们睡到小半夜,鸡才刚刚叫头便,便赶紧窸窸窣窣地穿衣起床了。

两口子起床后,进到灶房里,点着煤油灯,爨着柴火,烙了三个饽饽出来。

这三个饽饽,两个是余香月的早餐,一个得揣在怀里,带在身上作干粮。

余香月已经有半年多时间没出过山,没到樟河镇去赶过集了。

所以现在出去卖趟柴,感觉就像要出趟远门,十天半月都不会回来似的。

所以看着身边那老实男人,忍不住反复叮嘱起来:“奶装在奶瓶里,记得让三嫂温热了,喂给幺儿吃;呆会儿早点起来做早饭,两个娃娃还要去上学;周家表婶要来借鞋样,鞋样已经找出来了,就放在房间窗台上;屋后岩石边那块茄子地太干了,中午三哥家浇菜地时,顺便舀点水泼一下……”

她啰嗦着,不厌其烦地交待了一阵,匆匆啃完两个馍馍了。

樟河镇距离她们山里很远,她可不敢耽搁,所以吃过早餐,抓起羊皮坎肩,套在身上,准备出门了。

男人陪着她走到了院子里,想着娇弱的妻子,要独自背着一大背柴,翻山越岭地去赶樟河镇,实在有些担忧,有些于心不忍,有些过意不去。

余香月却浑然不当回事,好像感觉不到男人那份怜惜隐忧,那份难舍情愫……

她走出灶房,看到男人已经将那背沉甸甸的柴柈子捆绑好,放在院子里了。

此时刻男人还默默无语地陪护在她身边,好像还有很多话想对她说似的。

女人却有些不解风情,很爽利很泼辣地走过去,一蹲身,一使力,将那背柴柈子背起来了。

“能卖就早点卖了,不要把价钱要得太老,像上次那样,太阳都要落山了还卖不掉。”男人有些不放心地叮嘱道。

“知道了,再想卖,也不能白送人唦,又不是偷来的。”

余香月说罢,背着那背粗柴柈子,步履稳健、很有后劲儿地出门了。

男人在后面默默地跟着她,将她送出大门,看着她慢慢消失在苍茫夜色里。

余香月急着出门,背着柴柈子便匆匆离开了,甚至都没心思回头瞥男人一眼。

走到前面拐角处,才隐隐听到身后传来声叹息,然后便是阵吱嘎关门声……

这时差不多就夜里两三点钟光景,正是人们睡觉睡得正香甜正酣沉的时候。

所以她们那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到处静悄悄的,连声狗吠人语都听不着。

整个世界,就余香月那沉重脚步声,窸窸窣窣的,响得很清亮,传得很悠远。

夜色很黑,山路微微泛着白光,在寒夜里似有似无若隐若现地蜿蜒着。

这条山路解放前经常闹土匪,不知有多少老辈人赶集时被害死在半路上。

解放后,所有山匪恶霸都被枪毙掉了,哪还有人敢在山路上行凶害人啊?

尽管如此,一个妇人家深更半夜地摸着黑,赶着山路,还是难免有些害怕。

所以余香月背着枝柴,边走,边仔细聆听着周围动静,希望能很快遇到个同路人。

可周围山野乌黑朦胧,静谧悄然,根本就听不到还有其他夜行赶路人。

但她并不灰心,毕竟那天樟河镇逢集,周围村子里肯定还有其他村民要去赶街。

所以只要继续沿着这条山路往前走,过不了多久,一定能遇到那些赶街山民。

有其他山民结着伴儿,一起赶着山路,感觉就热闹得多,轻松得多了。

于是余香月勒紧背绳,继续喘着粗气,沿着逶迤山路,朝着天边赶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